圣教理证

ChineseCS 晚清天主教评论388字数 29003阅读96分40秒阅读模式

圣教理证

救世壹千八百五十二年

鉴牧任斯德范订校梓

 

圣教理证题解

《圣教理证》作于1852年,由鉴牧任斯德范编著,并作《圣教理证小引》(一)。1863年,鉴牧胡类斯重订校梓,作《圣教理证小引》(二)。今底本,共122面,藏在法国巴黎郊区所在尚蒂宜耶稣会图书馆(Bibliothèque des Fontaines)。

《圣教理证》是一本较为全面的近代天主教护教资料汇编,编者有见于教友们“书理浅薄,不能回答外教之驳问,卒至辞穷理遁,致玷圣教之英名,惹外教人之耻笑。”因此,“博采诸书中最浅近之词,辑成一编,名《圣教理证》,以为对答外教素常之问,以服其心,解其疑,免其毁谤,而或引其奉教也。”

本书内容大致围绕天主、天主教与儒教、天主教与儒教礼俗、天堂地狱、魔鬼、天主公义、天主教诫命、天主教与风俗迷信、天主教与偶像崇拜、天主教的礼仪制度,劝人信教等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以理为准,“既要辨驳,必以义理为天秤。理是则是,理非则非,不可蛮言,强词夺理。”并且,在辨驳讨论中,先问后答,以免对话“不中其意”,而使对话中止,使人“不能闻圣教真理。”其目的在于“俾谈道者,得以助其对答辨论;且俾听者,醒悟迷津,不敢强词夺理,自然心悦诚服,回心向善,返本追源。”使万民得今世安生,神灵获后世永福。

 

圣教理证目录

圣教理证题解... 387

圣教理证目录... 388

圣教理证小引(一)... 398

一、《圣教理证》的写作动机和目的... 398

二、《圣教理证》写作的原则及方法... 398

三、《圣教理证》写作的意义... 398

圣教理证小引(二)... 400

一、《圣教理证》的写作动机... 400

二、《圣教理证》的作者及写作目的... 400

三、《圣教理证》的再版及修订... 400

第一节  论“天主”二字之解... 401

一、天主的永能神性... 401

二、天主存在的证明... 401

第二节  论天主全能、全知、全善... 401

一、天主全能... 401

二、天主全知... 401

三、天主全善... 401

第三节  论天主为何生人有恶... 402

一、    天主赋人善性... 402

二、天主赐人自主之权... 402

三、人自己作恶... 402

第四节  论为何天主生猛兽害人... 402

一、猛兽与人有善也有益... 402

二、天主造猛兽以显其全能... 402

三、天主生恶兽以责人罪恶... 402

第五节  论一主难以管天地万物... 403

一、以国、家、身证天主至尊无对... 403

二、以天地、四时证天主至尊无对... 403

第六节  论天主从谁而生... 403

一、天主无始而为万有之始... 403

二、以数字、树木、人类证天主无始... 403

第七节  论何谓天主无终... 404

一、万物有始有终、有生有死... 404

二、天主无始无终、无生无死... 404

第八节  论何人看见天主... 404

一、天主无形像、不能看见... 404

二、以儒家经典证明天主存在... 404

三、以理推论天主存在... 404

四、不可因眼不见而怀疑天主... 404

第九节  论《四书》、《五经》内未有天主之名... 404

一、“天主”即《四书》《五经》所言之“上帝”... 404

二、老君、玉皇、真武不是天主... 404

三、《四书》、《五经》敬畏上帝... 404

第十节  论为何从儒教不足,必该从天主之教... 404

一、儒者真义... 404

二、今之儒者非真儒... 404

三、从天主教者乃真儒... 404

第十一节  论为何不敬孔子... 404

一、孔子教人事天... 404

二、孔子非天主... 404

三、敬孔子者当敬天主... 404

四、不敬天主即得罪孔子... 404

第十二节  论为何不敬祖宗... 404

一、    敬天主即敬祖宗... 404

二、慎终追远则当敬天主... 404

三、敬祖宗之礼,虚假无益... 404

第十三节  论烧钱纸之妄... 404

一、    纸钱不能变真钱... 404

二、银钱不能邀赏罚... 404

三、死后不需用金钱... 404

四、烧纸不合圣人言... 404

五、不烧纸亦非不孝... 404

六、烧纸却是不孝... 404

七、烧纸无益于亡魂... 404

八、银钱于灵魂无用... 404

九、烧纸敬祖宗不能求福... 404

第十四节  论不拜死尸... 404

一、父母生时,子女可以叩拜... 404

二、父母死后,拜之无益... 404

第十五节  论天堂地狱... 404

一、以经典证明有天堂... 404

二、以有天堂可推论有地狱... 404

第十六节  论魂有三等... 404

一、灵魂的种类和性质... 404

二、灵魂不灭的证明... 404

第十七节  论神人鬼三样... 404

一、神... 404

二、鬼... 404

三、使神... 404

四、人... 404

第十八节  论为何天主准魔鬼出世害人... 404

一、    天主许鬼出世刑恶炼善... 404

二、魔出世为偕人同入地狱... 404

三、天主赋人自主之权... 404

四、天主亦禁为恶者... 404

第十九节  论魔鬼害人之故... 404

一、魔鬼受天主之罚... 404

二、善人将得天堂永福... 404

三、魔鬼因妒人而害人... 404

第二十节  论天主公义何在... 404

一、善赏恶罚自然之理... 404

二、赏善罚恶不全在今世... 404

三、真善真恶无人能认明... 404

四、天主报恶罚罪... 404

五、天主罚善报福... 404

第二十一节  论天主为何不罚恶人,为报善人之仇... 404

一、天主望恶人悔改... 404

二、恶人也与善人有益... 404

三、天主立刻尽罚恶人之弊... 404

第二十二节  论为何天主不均分财帛于人... 404

一、天主生人有贫有富... 404

二、只生富人无以度生命... 404

三、只生穷人无以养生命... 404

四、天主生人有贵有贱... 404

第二十三节  论为何称天主教为圣教... 404

第二十四节  论奉教人守何诫... 404

一、释天主十诫... 404

二、十诫可归为两端... 404

三、守诫受报犯诫受罚... 404

第二十五节  论守诫之人少... 404

一、教之邪正不在奉教之人... 404

二、不可因冒名之徒责圣教... 404

三、受刑之人少有奉教之人... 404

四、娼妓之妇少有奉教之妇... 404

第二十六节  论为何帝王不遵圣教... 404

一、教之真假不在上行下效... 404

二、教之从违不因帝王遵贬... 404

三、中国天主教兴哀... 404

第二十七节  论不可言外国之教不当从... 404

一、惟真道是遵... 404

二、洋货亦可用... 404

三、可尊佛而弃天主... 404

第二十八节  论异端... 404

第二十九节  论“贴神字”与“五字牌”之伪... 404

一、书“天地”于堂不如敬天主... 404

二、书“君”于堂不如敬君... 404

三、书“亲”于堂不如尽孝道... 404

四、书“师”于堂不如效其善行... 404

五、五字牌非属正道... 404

第三十节  论风水... 404

一、俗人看风水之意... 404

二、奉教人看风水之意... 404

三、以圣贤经典证风水之妄... 404

四、堪舆师少有富贵... 404

五、以古今世事证风水之妄... 404

第三十一节  论择日... 404

一、以世事证择日之妄... 404

二、祸福与日子无干... 404

第三十二节  论算命... 404

一、算命的由来... 404

二、以世事证算命之妄... 404

三、以《中庸》证算命之妄... 404

四、请瞎子算命荒唐可笑... 404

第三十三节  论相面... 404

一、相面不足以知命运... 404

二、面貌相而善凶不同... 404

三、相面可知性情、病情... 404

四、相面不足以知其吉凶... 404

第三十四节  论占卦、求签、测字... 404

一、卦签、测字是瞎蒙误撞... 404

二、以圣贤之语证占卦无用... 404

三、以商人损益证测字无用... 404

四、测字者自欺欺人... 404

第三十五节  论神祇菩萨... 404

一、敬天地日月星辰为主之妄... 404

二、敬死过之人为主也当辨明... 404

第三十六节  论帝王无封神之权... 404

一、帝王不能封神... 404

二、帝王不能掌管风雨... 404

三、以改朝换代证帝王无封神之权... 404

第三十七节  论佛... 404

一、佛之身世生死... 404

二、佛非天地之主... 404

三、圣贤辟佛非佛... 404

四、事佛拜佛无益... 404

第三十八节  论轮回托生... 404

一、轮回托生不近情理... 404

二、轮回托生的荒谬... 404

三、天竺并非乐土... 404

第三十九节  论老君或老聃... 404

一、老子其人... 404

二、老子迷信的由来... 404

三、韩文公斥其邪说... 404

第四十节  论玉皇... 404

一、玉皇其人... 404

二、玉皇迷信的由来... 404

三、以徽宗被掳证玉皇之妄... 404

第四十一节  论观音... 404

一、并无观音其人... 404

二、观音的传说... 404

三、行邪之女为神之荒唐... 404

四、观音迷信错愚不堪... 404

第四十二节  论梓潼... 404

一、梓潼其人... 404

二、梓潼迷信的由来... 404

三、梓潼迷信之妄... 404

第四十三节  论真武... 404

一、真武其人之死... 404

二、真武迷信由来... 404

三、以崇祯之死证真武之妄... 404

第四十四节  论天妃或天后... 404

一、天妃其人其事... 404

二、天妃迷信的由来... 404

三、生死不在天后... 404

第四十五节  论城隍... 404

一、城隍非人名... 404

二、城隍迷信的由来... 404

三、迷信城隍可笑可悯... 404

第四十六节  论萧公... 404

一、萧公其人其事... 404

二、萧公迷信由来... 404

三、萧公迷信辟妄... 404

第四十七节  论晏公... 404

一、晏公其人其事... 404

二、晏公迷信由来... 404

三、晏公迷信辟妄... 404

第四十八节  论关羽... 404

一、关羽其人其事... 404

二、拜关羽无益... 404

三、关羽不会受人之祀... 404

四、祀关羽可哀可叹... 404

第四十九节  论许真君... 404

一、许逊其人... 404

二、许逊的迷信传说... 404

三、以《纲鉴》证许逊传说之虚妄... 404

四、许真君祭祀由来... 404

五、以徽宗丧国证祀真君之妄... 404

第五十节  论财神... 404

一、考证封财神之妄... 404

二、祀财神是贪财迷心... 404

三、祀财神无益... 404

第五十一节  论社稷... 404

一、后稷其人其事... 404

二、后稷无权掌管祸福... 404

三、当祀天主而非后稷... 404

第五十二节  论阎王... 404

一、天主造地狱以罚恶... 404

二、佛道讲阎王掌管地狱... 404

三、阎王不能管世人生死... 404

四、地狱阎王包公的来历... 404

五、包公不能掌管生死... 404

第五十三节  论神仙... 404

一、有生有死一定之理... 404

二、以秦皇汉武证长生之妄... 404

三、八仙非长生不老之神仙... 404

第五十四节  论张天师... 404

一、天师的由来... 404

二、尊天师者并无福报... 404

三、天师驱魔是以魔驱魔... 404

四、唯天主有驱魔之能... 404

第五十五节  论长斋或密密教... 404

一、天主教守斋为事奉上帝... 404

二、密密教守斋望来世富贵... 404

三、密密教的来历... 404

四、密密教的规矩... 404

第五十六节  论斋肉不斋蛋,又不禁水族等物... 404

一、斋以清心寡欲为要... 404

二、戒禽兽肉以克私欲... 404

三、水族因助血气有限而可食... 404

四、斋日不大宴嘉殽即可... 404

第五十七节  论何故圣教不许娶妾... 404

一、一夫一妇是天主定命... 404

二、不可因孝道而娶妾... 404

三、天主掌管生子之权... 404

四、孟子之言正解... 404

五、无后非不孝... 404

六、圣贤伯夷叔齐皆无后... 404

七、妻妾满屋未必得子... 404

八、娶妾之害不可胜言... 404

九、娶妾是好色淫行... 404

第五十八节  论为何教内多女守贞不嫁... 404

一、人类不会因守贞而终绝... 404

二、不婚不娶以成贞德... 404

三、贞德乃大德之徵... 404

四、天主乐人有贞德... 404

第五十九节  论为何传道之人离家不事父母... 404

一、传道人离家不事父母释疑... 404

二、传道人传道之规... 404

三、离家传道胜于在家不孝... 404

第六十节  论传教士不婚的好处... 404

一、惟道是忧... 404

二、全道失家... 404

三、绝己正婚之乐以劝人... 404

四、绝女色以祀上帝... 404

五、传道士无绝嗣之忧... 404

第六十一节  论不可言奉教为难... 404

一、天主教不难信... 404

二、天主教之诫不难守... 404

第六十二节  论外教人虽行善功难得天堂真福... 404

一、不忠不孝不可得赏... 404

二、不敬天主难得天堂... 404

第六十三节  论奉教不可迟缓... 404

一、弃邪归正不可迟缓... 404

二、永生大事不可迟缓... 404

三、生命危急不可迟缓... 404

四、生死无常不可迟缓... 404

圣教理证小引(一)

一、《圣教理证》的写作动机和目的

圣教之道,正大光明,有根有源,愈驳愈明,越究越深,令人笃信实行。然尝见多有教友,书理浅薄,不能回答外教之驳问,卒至辞穷理遁,致玷圣教之英名,惹外教人之耻笑,实属可悲。吾今不避谫陋,博采诸书中最浅近之词,辑成一编,名《圣教理证》,以为对答外教素常之问,以服其心,解其疑,免其毁谤,而或引其奉教也。

二、《圣教理证》写作的原则及方法

1、义理是判断是非的原则

又当知辨驳之法。比如有客来驳圣教道理,先当曰:“尊台既要辨驳,必以义理为天秤。理是则是,理非则非,不可蛮言,强词夺理。讲理者,君子;行蛮者,小人。吾等宁为君子,不为小人。”

2、先问后答,有的放矢

又当待先问而後答,否则不中其意。比如他特来问敬祖宗之礼,若你先辟风水之妄,则不合其意,以致顷刻而去,不能闻圣教真理。若彼不先开口,当向彼曰:“我等圣教之道,本真实无妄。然不辨则不明,不明则不信,不信则不行矣。今尊台既来,必定心怀有疑,不妨真言问驳,吾必将谨陈愚衷以解之。”

三、《圣教理证》写作的意义

俗语云:“真光出土,去普世之暗;正道入耳,解心中之惑。”

1、万民得今世安生

光至暗灭,能识正道,能别好歹,能知取舍,能兴百工;万民赖此,以得今世安生。

2、神灵获后世永福

疑解心定,则可诚意,则可修身,则可齐治,则可立功;神灵赖此,以获後世永福。幸甚,幸甚!

 

救世壹千八百五十二年

鉴牧任斯德范订校梓

 

圣教理证小引(二)

一、《圣教理证》的写作动机

道必正,而後可传;言必顺,而後足信。圣教之道,正大光明,有根有源;愈拨愈明,弥究弥深,令人笃信实行。胡以有不信者,而反加增恶乎?是皆教友中,多有书理不明,不能回答外教之拨问,卒至词穷理晦,反昧正道之实义,致取外教之谤毁。

二、《圣教理证》的作者及写作目的

鉴牧任斯德范,深悉其弊,是以抚衷自问曰:“圣教之道,虽真实无妄。然不辨则不明,不明则不信,不信则不行。兹欲外教明之、信之、行之者,非由谈道者之言顺理直、辨拨得宜,乌能令彼疑破心服、弃邪归正?”尔时,任鉴牧救世心切,杀费苦衷,博采诸书浅近之词,辑成一编。俾谈道者,得以助其对答辨论;且俾听者,醒悟迷津,不敢强词夺理,自然心悦诚服,回心向善,返本追源。

三、《圣教理证》的再版及修订

此书刊刻历年已久,其意甚善。但原本言“上帝”二字,尚未剖晰详明。且各段词语,字笔恒多错误。是以词不达意,而意反掩於词下矣。余受黔鉴牧後,乃取而释之。词繁者删之,以归於约语;俗者饰之,以归於文句。冗赘者削之,字错误者,更之。遂於癸亥季夏重订校梓。凡我同人,披阅熟记,自能获益靡穷,立功无限矣。

 

救世壹千八百六十三年

鉴牧胡类斯所重订较梓

 

第一节  论“天主”二字之解

客曰:“你等奉教人,恭敬天主。吾不知‘天主’二字何解?特来请教。”

一、天主的永能神性

曰:“‘天主’二字,非天、非地、非理、非道、非气、非性、非人、非物、非鬼神,乃造天地、神人、万物之大主,万民之公父,万国之共主。无始、无终、全能、全知、全善,至尊无对也。

二、天主存在的证明

“天地万物之有主,犹国之有君、家之有长、身之有首、子之有父、木之有根、水之有源。国无君,则不能治;家无长,家不能齐;身无首,则不能活;木无根,则不能长;水无源,则不能流。所以无天主,则不能有天地万物矣。明人君子,视其末,而知其本;察其固然,而知其所以然。一见天地万物,则知有天地万物之主宰,而又何疑乎?”

第二节  论天主全能、全知、全善

客曰:“何以谓天主全能、全知、全善?”

一、天主全能

曰:“一、天主从无而造天地万物,不用材料,不劳心力,不费时刻。命有即有,命成即成,命生即生,命死即死。故谓之全能。

二、天主全知

“二、天主不独能造天地、万物,且又识万物之性形,而安排之,使各得其所,而保存之。又天下万民之善恶,各人心中之隐念,无不洞烛而赏罚之。故谓之全知。

三、天主全善

“三、天主为万善之宗,万美之源,无丝毫之欠缺。天地万物之美好,皆由天主而来。故谓之全善。”

第三节  论天主为何生人有恶

客曰:“天主既是全善,何以生人有恶?”

一、  天主赋人善性

曰:“天主赋人灵性,原本皆善。如孟子曰:‘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二、天主赐人自主之权

“但又赐人有自主之权,习善则善,习恶则恶。故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若人无自主之权,焉能修德立功乎?必与禽兽无异也。

三、人自己作恶

“故人作恶,皆由自己之主张,岂天主生人为恶乎?譬之父母养子,皆望子孙贤,若其中有不肖者,而忤逆不孝,岂父母之意乎?”

第四节  论为何天主生猛兽害人

客曰:“天主全善,生万物以养生,为何生猛兽、蛇虫以害人?”

一、猛兽与人有善也有益

曰:“猛兽、蛇虫虽为人有害,然亦为人有益,但我等浅见薄识,不知其用。岂不见虎骨、熊胆,皆可为药;蜈蚣、蝎子,皆能治病。

二、天主造猛兽以显其全能

“再者,天主造之,以显其全能,而增宇宙之美。譬如,有光无暗,何以成昼夜;有白无黑,何以分五色;有甘无苦,何以别五味。故万物之中,不论大小好歹,皆为吾人有益。

三、天主生恶兽以责人罪恶

“又天主生善兽,以助我等修功立德,而受其赏;生恶兽,以责吾等罪恶,以惧其罚。”

第五节  论一主难以管天地万物

客曰:“你说天主至尊无对,可见只有一个天主。然观天地万物,广大无限,恐一主难以治之?”

一、以国、家、身证天主至尊无对

曰:“天地万物只有一主,犹国只有一君,家只有一长,身只有一首耳。若一国有两君,则国必乱;一家有二长,则家难安;一身有二首,则为怪矣。岂不闻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由此而推,则知天地只有一至尊无对之主,不能有二矣。若有二主,则必相争相夺。

二、以天地、四时证天主至尊无对

“你看天上日月星辰,昼夜运动,从古至今,数千年以来,无一毫之乱。地下草木,四时轮流,春时发生,夏时开花,秋时结果,冬时凋零,毫无错乱。由此观之,岂可言天地有二主乎?”

第六节  论天主从谁而生

客曰:“天地万物皆从天主所造,又知天地万物只有一主,不能有二,敢问天主从谁而生?”

一、天主无始而为万有之始

曰:“天主为万有之根源,而自无根源;为万物之始,而自己无始。若另有一个生天主者,则天主非天主矣。又必问其生者是谁生,由此推测,焉有尽头乎?所以万有之尽头,就是天主。除天主之外,再不能有生天主者。

二、以数字、树木、人类证天主无始

“譬如数目,万从千来,千从百来,百从十来,十从一来。除一之外,再无有一。若另有一,一则必为二矣。所以一为诸数之始、亿万千百之根,又何必问其一之一也耶?又譬如树木,其花、其叶、其实,必出於枝,枝出於干,干出於根。根乃花、叶、枝、干之源,又何必问其根之根也哉?又譬如人类,今人必从先人所生,先人又必从先人所生。如此推之,天地初开之际,则必有一男一女,为生生之原祖。然生原祖者谁?详厥由来,必天主也。原祖既属天主所生,必无再有生天主者。所以天主为天地、神人、万物之始,而又何有始之始耶?故曰:‘天主无始。’”

第七节  论何谓天主无终

客曰:“天主无始,为万物之始,敢问天主何谓无终?”

一、万物有始有终、有生有死

曰:“既明天主无始。既无始,必无终,又何疑乎?试观宇宙内,凡有终者,必有始。如人之肉身与禽兽等类,均不免死,其理皆由於有生。故有生,必有死,死即终矣。

二、天主无始无终、无生无死

“天主乃无形、无像之纯神。既无生,必无死,无死即无终矣。盖未有天地之先,天主固有;即天地不在之後,天主仍在。故曰:‘天主无终。’”

第八节  论何人看见天主

客曰:“虽有天主,何人得见?”

一、天主无形像、不能看见

曰:“先已说明,当知我等所敬之天主,即无形无像之纯神,何以得见?

二、以儒家经典证明天主存在

“如《大雅》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中庸曰:‘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又曰:‘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若无一个无形无像,全能全知之天主,则君子所戒慎者是谁?恐惧者是谁?

三、以理推论天主存在

“再者,据理而推,则知有一天主。如人未亲见自家之先代祖宗,岂敢说先代无祖宗乎?先我已说过,明人君子,见其末,而知其本;视其固然,而知其所以然。如见一房屋,则知先有匠人以作之;见烟,则之有火;见光,则之有太阳;见国政、法律,则知有一君王以定之。所以,一见天地万物,则知有一天主所造之。无祖宗,子孙从何而来乎?无工匠,房屋焉能自成乎?无火,必无烟;无太阳,必无光。无君王,何以有国政法度耶?无一全能之天主,万物从谁而造乎?

四、不可因眼不见而怀疑天主

“若说要亲见则信,不见则不信,此乃愚人之意。明人君子则不然,惟以理而推之,理有则信,理无则不信。上古有尧、舜二帝,今无一人得见。明人则以纲鉴为证,又以理推之,必信有此二帝。设有不信者,他人必责之为愚。今说有一天主,智人则以《圣经》为证,又以理测之,必信有一天主矣。否,则为愚夫矣。”

第九节  论《四书》、《五经》内未有天主之名

客曰:“《四书》、《五经》内所称之圣贤,莫过於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颜回、曾参、子夏、子贡。他等圣贤在世时,皆未恭敬天主,亦未曾言天主二字,为何你等不遵圣贤之训,捏出‘天主’二字而敬之?”

一、“天主”即《四书》《五经》所言之“上帝”

曰:“‘天主’二字,书籍虽未明著,而其意班班可考。欲知其说者,何必他求?考诸书籍,斯得矣。在昔,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圣贤也。迄今详察,伊等之所以昭祀而昭告者,即《五经》《四书》内所言之‘上帝’也。

1、以程朱注解证“天主”即“上帝”

“如《大雅》曰:‘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朱子注曰:‘上帝者,天之主宰也。’《小雅》曰:‘有皇上帝,伊谁云憎?’程子注曰:‘以其形体谓之天,以其主宰谓之帝。’朱程二解,上帝即天之主宰,昭然若揭。‘天主’二字,先儒剖晰已明,何得谓之捏出耶?

2、明朝圣教亦称“天主”为“上帝”

“在明朝之时,我等圣教书内,亦称‘天主’为‘上帝’。但因外教者,多有混杂‘上帝’之名号,有称玉皇为‘上帝’者,有称真武为上帝者,有称老君为‘上帝’者,故谓‘天主’之名,以免混於邪神之类。

二、老君、玉皇、真武不是天主

“惜哉甚矣!後人之好怪也,不究其本,不查其末,妄称先代有生、有死之人,为造天地、人物之主宰。

1、老君、玉皇、真武生于天地之后

“盖老君生於周朝之时,玉皇生於汉朝之末,真武乃明朝所封,如何称得天地之主宰?他等未生之前,已有天地万物。既生在天地之後,何得谓天地之主宰?

2、古帝先贤不遵崇老君、玉皇、真武

“细考《四书》、《五经》之内,只见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奉敬上帝真主,未闻其遵崇老君、玉皇等邪神也。

三、《四书》、《五经》敬畏上帝

1、《书经》

“如《书经·汤誓》曰:‘夏代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又曰:‘予小子履(汤王名),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又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武王曰:‘既获仁人,敢祇承上帝,以遏乱略。’周公曰:‘上帝引逸。’又曰:‘维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

2、《诗经》

“《大雅》曰:‘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又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又曰:‘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又曰:‘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又曰:‘荡荡上帝,下民之辟。’《周颂》曰:‘执竞武王,无竞维业。不显成康,上帝是皇。’又曰:‘於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商颂》曰:‘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祇。’

3、《礼记》

“孔子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

4、《孟子》

“孟子曰:‘虽有恶人,斋戒沐浴,亦可以事上帝。’

5、程明道

“明道曰:‘天下贤人,皆上帝之臣。’夏、商、周三代之书内,所称‘上帝’之名甚多,难以尽数。

我今略提几端,以证古帝先贤所敬、所畏、所仰赖者,皆惟上帝主宰也。亦以徵我等奉教之人,恭敬天主,正合古帝、先贤之训也。你等弃上帝主宰,而敬邪神菩萨,乃相反古帝、先贤之道也。”

第十节  论为何从儒教不足,必该从天主之教

客曰:“从此讲论,可知天主教实为正教。但我等儒教亦可称谓正教,为何从儒教不足,必该奉天主之教乎?”

一、儒者真义

曰:“要明此理,先当识儒者之义。儒者,解说学者之称,通达分别之义,言能好学通达古今,分别邪正也。夏、商、周三代之圣贤,独奉上帝真主,不事邪神,可谓真儒教。

二、今之儒者非真儒

“今之儒者,口诵古贤之书,不遵先贤之道,妄信邪说。或事佛老以求福,或敬文昌以求名。不审真假,不分清浊,同流合污,烧化纸钱,建斋作醮,醉生梦死,不省不察。如此之人,称谓儒教,实玷辱古圣、先贤之儒教也。

三、从天主教者乃真儒

“我等奉教之人不然,惟敬上天真主,辟异端,拒邪说,斥淫辞,弃假求真,独行正道,实乃真儒也。”

第十一节  论为何不敬孔子

客曰:“你等奉教人,既是真儒教,读孔子之书,不敬孔子,何故?”

一、孔子教人事天

曰:“孔子立言教训後人,惟说郊社之礼,所以祀上帝,未说以事我自己。

二、孔子非天主

“又只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明道曰:‘天下贤人,皆上帝之臣。’孔子亦上帝之臣也。孔子亦曰:‘天生德於予’,可见生孔子者天也。既孔子是天主所生,必非天地之主也。既非天地之主,为何拜之如天主也?

三、敬孔子者当敬天主

“吾又尝闻,孔子乃万民之师,理当敬之。吾又答曰:‘然孔子亦有师传。’故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又《三字经》曰:‘昔仲尼,师项橐。’若孔子当敬,亦当敬其师传,又必追师之师而敬之也。由此推求,必至根源方止。至此根源者何?曰:天主也。

四、不敬天主即得罪孔子

“天主者,乃诸学之宗,万师之师也。所以我等奉教之人,恭敬上天天主,实遵孔子之训。你等不敬天主,不惟得罪天主,抑且亦得罪于孔子也。”

第十二节  论为何不敬祖宗

客曰:“如此辩来,可知天主乃乾坤之大主,理当敬事之。然我等祖宗,乃生身之父母,亦不可忘之。如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你等奉教之人,不敬祖宗,何故?”

一、  敬天主即敬祖宗

曰:“若欲明此说,先当解明‘祖宗’二字之义。祖者,本也;宗者,根也。人类之根本,谓之祖宗。生我者,父母;生父者,公也;生公者,祖也;生祖者,太祖也。由此而推,必至开辟之始祖而止。生我等始祖者,天主也。天主为人类之根本,乃祖宗之祖宗也。所以敬天主者,实乃敬祖宗也;不敬天主者,乃是弃宗灭祖也。如树无根,不能生长枝叶;水无源,不能长流江河;人类无原祖,今世之人从何而来乎?你等敬祖宗,敬到几代而止耶?家中祖牌所计者,多则三十代;祠堂祖牌所计者,不过百代而已。然百代以前,岂无老祖宗乎?若无老祖宗,你家百代祖宗从何而来耶?既有老祖宗,为何敬新而不敬老?新祖当敬,老祖更当敬,因其为祖宗之祖宗也。如《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今日你等敬祖宗,只敬其末,而不敬其本;敬其终,而不敬其始;敬其後,而不敬其先,可谓离正道远矣。

二、慎终追远则当敬天主

“今解‘慎终追远’之义:‘慎终’者,父母临终之时,子当尽心扶事,以助其善终;终後,又当尽力预备棺椁,以葬其遗骸。此乃‘慎终’二字之正义也。‘追远’者,即追念祖宗并父母之恩情,而不可忘;又遵守其遗训,而不可忽。此乃‘追远’之义也。然你等恭敬数代祖宗,不可谓‘追远’,只可谓‘追近’矣。当追到人类之根本,方可谓之远。此根本者何?曰“‘天主也。’所以我先说过,敬天主者,有祖宗;不敬天主者,无祖宗。

三、敬祖宗之礼,虚假无益

“再者,你等敬祖宗所用之礼节,不过将酒饭鱼肉置于祖牌之前,或烧钱纸,或焚锞锭,或奉香礼拜。细心考查这些礼节,名为表孝,实为虚假。何者?因你所摆之酒肉饭食,虽摆之色变味臭,未见祖宗饮一口酒食一口饭。既祖宗不饮、不食,摆之何益?若祖宗要食,何独奉新祖,不奉老祖?岂老祖宗该饥渴而死乎?”

第十三节  论烧钱纸之妄

一、  纸钱不能变真钱

论今之烧纸钱锞锭者,均未详察其谬耳。自吾论之,纸乃竹料所成,经火则成灰矣,何得变为真银、真钱耶?

二、银钱不能邀赏罚

况人死後,肉身归土,灵魂必经审判。斯时受赏受罚,非银钱之可邀、可惑也。

三、死后不需用金钱

又如你等所云:“人死落于阴间,并未说阴间有田土、产业、贸易、买卖、输税、纳粮等项。”即此以推,死後不需银钱也明矣。而生者以纸钱、锞锭祀之,何其谬之甚矣!故吾论烧纸之谬,非言之巧辩,实理之固然。

四、烧纸不合圣人言

尔岂不闻孔子曰:“事死如事生,事忘如事存,孝之至也。”未云:“烧纸为真孝也。”

五、不烧纸亦非不孝

又问曰:“纸灰虽不能变真金、真银,聊以表孝子之心。”

答曰:“正为此故,多有外教人诽谤奉教人说:‘天主教人无良心,父母死後纸也不烧。’所以你等外教人以烧纸为孝,以不烧纸为不孝。然细查纲鉴古书,夏、商、周三代之时,未曾有纸写字,皆用绢布。既无纸,必不烧纸。因不烧纸之故,你岂敢说三代无忠臣、孝子乎?岂敢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不孝之人乎?

六、烧纸却是不孝

“孟子论不孝之罪有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未曾言及不烧纸为不孝也。但你等不遵孔孟之言,不随先王之道,妄烧纸钱、锞锭以骗父母,实为不孝之人也。

七、烧纸无益于亡魂

“当知人死之後,灵魂皆受天主之赏罚。若有善,天主必赏之天堂;若有恶,天主必罚之地狱。若在天堂,得享无穷之福,纸灰为彼有何用乎?若在地狱,得受无尽之苦,纸灰为彼有何益乎?

八、银钱于灵魂无用

“再者,人生在世,有肉身,肉身乃有形之体,得用有形之物。故要银钱为买衣食器用,以保养之。人死之後,肉身归土,灵魂乃无形之体,不得用有形之衣食。既不衣不食,银钱为彼有何用乎?

九、烧纸敬祖宗不能求福

“除此以外,你等烧纸敬祖宗,名为表孝,实为求福。大抵皆为求其保佑子孙昌大,此事又不可不辩。

1、祖宗不能保子孙

“当知为祖、为公者,谁不愿子孙兴旺?谁不望子孙贤哲?青出於蓝,强公胜祖耶?虽有此心,然无此力。尝见公祖在世之时,眼见子孙有病要死,或愚蒙不肖,尚不能保其不死,亦不能保其皆贤。既公祖在世之时,有眼能见,有足能行,有手能动,有舌能言,尚不能保佑子孙兴旺。死後,尸骸变为坭土,岂能保佑子孙昌大乎?

2、尧舜不能保子孙

“只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未闻生死、富贵在烧纸敬祖宗也。查考历代古书内,最贤者莫过於尧舜。伊等尚且不能保其子孙皆贤而王天下,何况他人乎?尧王之子名丹朱,因其不肖,故让位于舜。又舜王之子名商均,亦不肖,故让位于禹。嗟此二帝,古今称谓圣君,在生尚不能保其子;今世凡人、愚夫,死後焉能保其子孙乎?”

第十四节  论不拜死尸

客曰:“观此前论,奉教人不供祖牌,不烧纸锭,实系正理。然父母装殓入棺,子孙亦可在傍叩拜,以显哀痛之情。但你等奉教之人不然,父母死後,装入棺内,孝子孝孙俱不叩拜,何故?”

一、父母生时,子女可以叩拜

曰:“父母在生,俱可受儿女之叩拜。比如过年过节,或父母诞生之日,子女亦可叩拜。

二、父母死后,拜之无益

“但父母死後,灵魂一离肉身,就到天主台前听审判。或受赏,或受罚,所遗死尸无知无觉,拜之何益?子孙虽拜至膝伤头破,总不能起死回生而答应之。再者,你父母在世之时,若你要拜,必不拜於睡着之时。必先喊醒,然後才拜。你父母睡着之时,灵魂犹在本身,你尚不拜。你父母死後,身如木石,不知不觉,拜之何故?”

第十五节  论天堂地狱

客曰:“你等信有天堂,乃万福之所,以赏善人;信有地狱,乃万祸之处,以罚恶人。但《四书》、《五经》内,并未言明此事。你等信之何故?”

一、以经典证明有天堂

曰:“今读古贤之书,不细考其文义,就说古贤不言明天堂、地狱之事。何不观《大雅》曰:‘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又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又曰:‘世有哲王,三后在天。’注曰:‘三后者,即太王、王季、文王也。’又《昭[1]诰》曰:‘天既遐终大邦之命,兹殷多先哲王在天。’古书言在上、在天、在帝左右,岂不是言天堂乎?因上主宰享受万福之所,本无名可名,故只以‘天堂’二字称之,以表安乐之意也。从此可见古贤皆知有天堂,为善人受赏之处。

二、以有天堂可推论有地狱

“由此而推,又可知有地狱,为恶人受罚之所。盖有赏,必有罚,自然之理也。古书内称汤王、文王为有道之圣君;谓桀王、纣王乃无道之昏君。圣君在天堂,难道昏君亦在天堂么?必在地狱无疑矣。地狱者,乃是恶人之灵魂同魔鬼受天主义怒公罚之处,本无名可名,故借‘地狱’二字,以表受罚之意也。”

第十六节  论魂有三等

客曰:“由此而推,身後必有赏罚。但世人尝曰:‘人死魂散。’若肉身一死,灵魂即散,虽有天堂地狱,焉能受赏罚乎?”

一、灵魂的种类和性质

曰:“此乃愚民之言,明人君子,必不敢言此,亦不肯信此。要明此理,先当知到魂有三等:

1、生魂因草木枯而散亡

“下等为生魂,中等为觉魂,上等为灵魂。生魂乃草木之魂,由于水土之湿气,能扶草木生长,开花结果,但无知觉运动。水土湿气一乾,草木即枯,生魂即散。

2、觉魂因禽兽亡而散灭

“觉魂乃鸟兽鱼虫之魂,由于本身之血气,不独能扶鸟兽鱼虫生长,且能令其知觉运动,又使其见害而知避,饥渴而求饮食,匹配而传本类,但不能推论仁义礼智之道理。若本身一受损伤,血气一散,觉魂即灭。

3、灵魂不随人身体而灭

“灵魂乃吾人之魂,在母胎时,从天主所赋,不赖形体而生,亦不随形体而灭,乃是有始无终之魂。

二、灵魂不灭的证明

1、人怀千岁忧

“有明悟、爱欲、记含三司,不独有生觉之能,且能推论道理,分别是非,判断可否,与禽兽之魂,大有分别。禽兽只随本情,知配而传生,饥而求食,别无所贪。人则大不相同,贫而求富,富而求贵。虽富有四海,贵超万人,其心尚不满足。寿虽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此乃永远不灭之证。

2、身死魂散开行恶之源

“若说人死魂即散灭,何必行仁义道德?又何必修孝弟忠信?若说行善为图名声,然我身死归土,变成灰坭,美名、丑名与我有何干涉?有何损益?从此可见,文武仁义,流芳百世亦无益处;桀纣暴淫,遗臭万年亦无害处。只要这身死魂散一句话,大开小人侥幸之门,启恶党自宽之心,实乃万恶、万祸之根源也。

3、身死魂散塞修德之道

“再者,人之本性皆爱快乐。若要美名,必该修德立功,必该克己复礼。倘死後灵魂不受赏报,谁肯用百年之劳苦,为图千年之虚名?

4、明贤不信身死魂散

“所以说此话者,必是无忌惮之小人,不识古明贤之言。《大雅》曰:‘文王在上,在帝左右,三后在天。’若身死魂散,此书作何解说?若身後无赏报,曾子每日三省,颜子箪食瓢饮,君子终日乾乾,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则有何益也?

5、以俗语证身死魂存

“又岂不闻世俗尝言乎?人死如虎狼。虎狼虽猛,一死之後,人皆不怕,又食其肉,而寝其皮。人死则不然,虽是至亲好友,无不惧其尸骸,此乃明徵身死魂存之理也。”

第十七节  论神人鬼三样

客曰:“据你前言,可识人之灵魂与禽兽大有分别。人身虽死,其魂不灭。但世人尝言:‘人死变为鬼,鬼亦可变为人。’不知真否?”

一、神

曰:“你问魂、鬼两样之事,我今辩明神、鬼、人三端之情。世人多有不明此三端而混杂之,你今问之,不得不辩。神、鬼二者,皆无形无像,有始无终。天主造天地万物之时,未造人类之先,造有无数使神,位分九品,无色无像,有明悟、记含、爱欲三司,常在天主左右,奉令承旨,如朝廷百官一样。

二、鬼

“其中有一个才能最高、最大者,名路济拂尔,自恃其才大位高,遂生傲心,想同天主争位。当时众使神之中,有三分之一顺从路济拂尔,同背天主。当时将此一党傲神罚下地狱,永受无穷之苦,即今所称魔鬼者是也。

三、使神

“其余二分善神,常在天主左右,永享天堂真福,即今所称使神者是也。

四、人

“天主罚傲神之後,方造我人类原祖二人,男名亚当,女名厄娃。用黄土造成肉身,赋一灵魂。令彼在世,虔心事主,修德立功,日後得到天堂,以补叛神之位,永享无穷真福,即今所称灵魂者是也。自此推之,神自神,鬼自鬼,人自人。人实不得混于鬼,鬼亦不得混于神,其理已彰彰矣,何得谓人死变为鬼,鬼亦可变为人乎?”

第十八节  论为何天主准魔鬼出世害人

客曰:“魔鬼既下地狱,必不能反于世上。然今世尝见邪法人,行怪异之事。若非魔鬼出世相助,单人之本力,万不能为之。可见邪魔仍能随便出世以骗世人,为何天主不禁之?”

一、  天主许鬼出世刑恶炼善

曰:“有时天主准其出世,以刑戮恶人之罪,以试练善人之功。

二、魔出世为偕人同入地狱

“虽有时邪法人、或邪像菩萨显灵、显异,非邪法人及菩萨之能,乃魔鬼附其体而为之,令人尊之为主,而信之、拜之,使身後偕彼同受地狱之苦。

三、天主赋人自主之权

“况天主赋人有自主之权,故《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习于正者,天神从而护之;习於邪者,邪魔即乘其隙而诱之。故孔子曰:‘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孟子又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则人之所以不归于正而入于邪者,皆自取之罪也。

四、天主亦禁为恶者

“何谓天主不禁耶?譬如国家刑罚,原规世间为恶者。而世间竟多为恶者,岂国法之不禁乎?”

第十九节  论魔鬼害人之故

客曰:“魔鬼要陷人同受地狱之苦,何故?”

一、魔鬼受天主之罚

曰:“我先已说明,魔鬼当初原本是使神,但因骄傲之罪,招了天主之罚,因失天堂永福,受地狱永苦。见天下万民,乃天主之儿女。

二、善人将得天堂永福

“又知人在世间,敬主、修德、立功者,身後必得天堂永福。

三、魔鬼因妒人而害人

“为此,上恨天主,下妒世人。想害天主而万不能,只得害天主之子女。故千方百计,附于邪法人之身,合于菩萨之体,冒名顶替,作怪弄奇,诱人背主向己,同陷地狱永苦,即此故也。”

第二十节  论天主公义何在

客曰:“天主既是至公至义,有善必赏,有恶必罚,为何世上尝见善人终身受苦,恶人反终身享乐?如是颠倒错乱,增君子之疑惑,宽小人之奸心,不知天主公义何在?”

一、善赏恶罚自然之理

曰:“为善得赏,为恶得罚,此乃自然之理,何必疑乎?如《书经》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注曰:‘顺善者吉,从恶者凶,如影随形,如响随声。’又曰:‘天道福善祸淫,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此乃赏善罚恶之理,固然也。

二、赏善罚恶不全在今世

“然当知天主降祥降殃,不必全在今世;必待死后,用其公义而尽赏罚。

三、真善真恶无人能认明

“再者,人之真善、真恶,今世谁能认明而定断之?若人之思言行为,全合天主圣意,不犯天主之诫命,方为真善。倘有些微不顺之欠缺,就算不得真善。盖作善要全,作不善只要一恶。今世可有全善无缺之人?所以多多事情,我等看为善事,恐天主反视为恶事。因我等只见人之外貌,不能识其心思。天主则不然,不但看人之外貌,且知其心思。

四、天主报恶罚罪

“再者,今世之人,虽罪大恶极者,必有些微小善。小善该受小惠。世上之荣华富贵,算不得真福,因不能久享。虽享至百岁,一死就完了。天主用暂世之小福,报恶人之小善,身后用地狱之永苦,罚恶人之重罪,岂不是天主之公义么?

五、天主罚善报福

“又今世之人,虽至善、至良者,亦必有些微小过,当受小罚。今世之患难贫穷,算不得重罚,因不能久受;虽受至百年,一死就完了。天主用暂世之小苦,罚善人之小过,身后用天堂之永福,报其功德,岂不是天主之公义么?”

第二十一节  论天主为何不罚恶人,为报善人之仇

客曰:“恶人在世,常害善人,若天主至公,为何不尽罚之,以报善人之仇?”

一、天主望恶人悔改

曰:“天主虽是至公至义,但又是至仁至慈。公义要罚,仁慈要救。今世,乃天主施仁慈之时也;身後,乃天主用公义之时也。天主今世以仁慈待人,望其改过迁善,而救其灵魂。倘恶人固执於恶,至死不改,天主将用其公义而罚之。

二、恶人也与善人有益

“再者,恶人虽为善人有害,然亦为善人有益。何也?曰:‘无恶人之残害、诽谤,善人何以修忍耐之德,立宽惠之功?无歹人之奸邪,何以显正人之忠良?无桀纣之暴虐,何以显汤武之仁爱?无小人之鄙见,何以显君子之高志?

三、天主立刻尽罚恶人之弊

“若天主立刻尽罚恶人,为善人亦有大害。因多有父暴子良,若立刻罚其父,子不受孤独之苦乎?多有妻贤夫不肖,若立刻罚其夫,妻不受寡独之忧乎?故天主不尽罚恶人于世间,即此故耳。”

第二十二节  论为何天主不均分财帛于人

客曰:“若天主至公至义,何不将世上财物均分于人?无贫富之别,使彼此皆得,岂不美乎?”

一、天主生人有贫有富

曰:“天主生人有贫有富,岂无故乎?富人为主施济,有报;贫人为主忍苦有报。

二、只生富人无以度生命

“再者,世人要安度生命,当有士、农、工、商。若世人皆富,谁作工匠?谁肯耕种?无耕种,富人何以度生命乎?

三、只生穷人无以养生命

“倘众人皆贫,则穷人无用力之处,有何倚赖而养生命乎?

四、天主生人有贵有贱

“论贵贱亦然。若世人俱为卿相,谁为子民耶?故曰:‘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此贫贱、富贵之所由判矣。”

第二十三节  论为何称天主教为圣教

客曰:“吾观奉教书内,皆称天主教为圣教,不知何以为圣?”

曰:“道理真实,有凭有据;规诫礼仪,正大光明;能令人克己复礼;又使人知所当知之事,即人知始末,生从何来,现世当为何事,身後当归何所。知此三端,方能行善去恶,修德立功,成圣成贤,死後能得天堂,得免地狱永苦。故称之曰‘圣教’。”

第二十四节  论奉教人守何诫

客曰:“奉教人所守何诫?”

一、释天主十诫

曰:“天主十诫也。一、钦崇一天主万有之上,即我等时时处处当小心翼翼而敬之,各样邪妄异端俱弃绝之。二、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即不可用天主圣名以发虚咒、言假誓而骗他人。三、守瞻礼主日,即七日内,一日当诚心祈主保佑国泰民安、并父母亲友灵魂肉身之事。四、孝敬父母,即帝王官长并父母师尊。五、毋杀人。凡忿恨、詈骂、毒药、刀棍以及诸般伤人之事,俱不可为。六、毋行邪淫,即凡污人妻女,或秽本身之事,俱不可行。七、毋偷盗,即凡伤人财物,以及各样不公平之事,俱当戒之。八、毋妄证,即毁人名声并妄证、诬赖、妄告等情,俱当绝之。九、毋愿他人妻。六诫禁止淫事,此诫禁止淫念。十、毋贪他人财物。七诫禁止偷盗,此诫禁止贪心。

二、十诫可归为两端

“以上十诫,列为两端:前三诫,皆恭敬天主之事,後七诫,皆爱人如己之道。即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矣。

三、守诫受报犯诫受罚

“凡顺主命而遵守此诫者,乃谓善人,身後得受天堂之报也;凡逆主命而犯此诫者,乃谓恶人,身後必受地狱之罚也。”

第二十五节  论守诫之人少

客曰:“圣教十诫,皆系良心之理,絜矩之道。然细查奉教人中,守者少,不守者多。亦有无所不为者,又有多人比我教外人更丑、更恶。若称此等人为圣教人,则天下之人皆可称为圣矣。”

一、教之邪正不在奉教之人

曰:“今我等只论教之邪正、道理之真假,不论奉教人之善否。岂可因奉教者不良,就妄议教之不善乎?国法无不善,皆能令人避恶修德,以致天下太平。然遵者虽多,不守者亦不少。又有五刑以惩凶恶,使善民得安度生命。然亦有多人藐视国法,不惧五刑,奸盗诈伪,以大压小,以众欺寡,以强凌弱,全无忌惮。因此无耻之徒,你岂敢说国法不善乎?说五刑不严乎?

二、不可因冒名之徒责圣教

“我等圣教训人,不用刑罚,原是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若有不遵守规矩者,算不得真教之人,仅存奉教之名而已。然为此冒名之徒,你岂责圣教之名乎?

三、受刑之人少有奉教之人

“你到各州、府、县监牢内查之,细看日受五刑之人,其中可有我奉教人否?恐百中难得一个。又问之为何故而受监牢五刑之苦,必答曰:‘或为盗案,或为奸情,或为命案,或为鸦片等情。’假有奉教者居监受刑,少有此等案情。不过是受人枉告,或因他人拉扯连累之故。

四、娼妓之妇少有奉教之妇

“再看各大街、口岸、镇市之间,有无数娼妓之妇。细细访之,可有我奉教之妇女么?虽访至百千,必少有我奉教之女。由此观之,你说我等奉教人比外教人更丑,岂不大错么?”

第二十六节  论为何帝王不遵圣教

客曰:“圣教既是真教、正教,为何帝王不遵而崇之?反有时禁之,而欲灭之。盖上行下效,乃世人之常规。若帝王奉教敬主,下民无不皆然。”

一、教之真假不在上行下效

曰:“要知教之真假,不以上行下效为凭据,只看道理真实与否。道理真实,则教为真;道理虚妄,则教为邪。盖上行下效之意,乃效上者之善而从之。其不善者,可从之乎?如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譬如父母虽大,亦有善恶之别。若父母良善,子女当效其良善;倘父母凶恶,子女焉可效其凶恶乎?考查《纲鉴》古书,尧、舜、禹、汤、文、武,皆为帝王;桀、纣、幽、厉,亦为帝王矣。尧、舜、禹、汤、文、武之行皆善,在世只知小心翼翼,昭事上天主宰,未敬佛老邪神等菩萨,下民效法之可也。如桀、纣之行,皆暴虐无道,下民岂可效法之乎?

二、教之从违不因帝王遵贬

“教之可从与不可从,不在帝王遵之与否。盖若以帝王所遵为可从;所贬为可绝,即无一教可从,亦无一教是可绝也。因照《纲鉴》记载,无一教不受帝王之准与贬,而官府之遵与禁焉。如秦始皇,火焚儒书而坑儒士。两汉之时,帝王多有惑於释道,禁贬儒教。当唐之时,惑於道教,禁贬儒教数十余年,凡习儒教者,多有受难而难死也。宋徽宗惑於道教,而贬释教。元世祖惑於释教,而禁道教,毁焚其书。又文帝时,魏崔浩劝北朝魏主,尽诛天下沙门、诸佛经、书像,从而塔庙,凡在魏境者,无复孑遗。唐高祖下召有司,灭去僧、尼、道士。梁武帝爱佛法而欺道家之语。其子梁世祖孝元帝,事道教而辱释教之行。可见各君不依真假之故,乃因受哄,或有别意,各向一教,而压别教也。是以朝廷所遵,所贬之教,非就可从,只论合理、反理矣。

三、中国天主教兴哀

1、周朝以前无不崇信

“论天主教。自伏羲到周朝之时,未迷於菩萨之惑,各帝王及庶民无不遵崇之,而皆小心翼翼昭事之也。

2、周朝之后日有遵崇

“周朝之後,因秦始皇火焚《纲鉴》,失去传教之书。帝王虽有迷於释道之异端者,然亦有遵崇天主之教,而命传之也。

⑴唐朝传旨遵行天主教

“请看西安景教碑所记,唐贞观十二年,传宣旨谕,普世遵行天主教,各府州县建设天主堂。

⑵明朝京城建堂以传教

“又明朝万历之初,京城建立天主堂,以传天主教也。

⑶顺治立汤若望为钦天监

“且只论本朝之时,自顺治七年,立汤若望为钦天监,锡号通微教师。

⑷乾隆命修士来京

“至乾隆二年,新到澳门诸修教之士,俱命来京。

3、天主教受朝廷之恩宠

“天主教受朝廷无数的恩、各帝之宠,所以京都修有经堂数座。

⑴康熙题匾

“康熙御题匾额曰:‘万有真原。’双对联曰:‘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各省居堂修士,俱给以内务府印文。

⑵雍正命教习官生

“雍正之初,天主教之名儒数士,蒙命教习官生,学天主教之原语文字。

4、乾隆之后受禁阻

“乾隆之後,天主教数次虽受禁阻。然考其禁之之故,并非为天主教不正不真,而滋事为非。乃因别教之徒嫉妒刁唆,妖言毁谤,或无德之官,受人之贿,混杂天主教於异端邪教,弄哄妄告於上。朝廷被欺,欲禁之、灭之也。

5、道光颁旨准通行

“然道光二十五年,明查圣教之根原,知天主教为真、为善,即屡颁旨谕:‘各省天主教以劝善、戒恶为本,与别项邪教外不相同,准中迥人民学而习之,不许禁阻。各处建修经堂,亦可听从其便。’所以自古至今,帝王多有遵崇天主教,又准之通行明矣。至向善与不向善,自在人心,岂上不行而下即不可行乎?”

第二十七节  论不可言外国之教不当从

客曰:“道理虽真,然是外国之教,不必从之。”

一、惟真道是遵

曰:“金不择地,是精为宝;道不拘方,惟真当遵。真,则为普世万民之道。孔孟生於邹鲁,岂道不传於齐晋乎?

二、洋货亦可用

“若我等本国饥荒,外国米粮运来,岂宁饿死而不食乎?洋货、钟表、燕窝、丁香、白蔻洋参等物,皆从外国而来。你岂可言是外国之物,而不用乎?

三、可尊佛而弃天主

“再者佛氏之邪教,乃自天竺国而来。且佛氏所传之道,皆系灭伦败俗之毒,你皆从而敬之。况我等圣教之道,有根有源,句句真实,能使人生时成圣,死後得福,你反视为间务而弃之。岂毒药当吃,而良药反吐之耶?”

第二十八节  论异端

客曰:“由此讲来,理当恭敬天主。然世俗所通行之事,如贴神字,或五字牌、看风水、择日选期、算命相面、占卦求签等,用之亦无碍,你等一概弃之不用何故?”

曰:“邪正不能并行,不弃杨墨之道,焉能行孔孟之道乎?黑能混白,白不可杂黑。若沾些微之黑,就不为纯白矣。且邪不能胜正,正不能容邪矣。凡道有根源、有实据,即为正道。凡理无根据,必是荒唐。今将你所问的几条异端,一一辩明,便知可否。”

第二十九节  论“贴神字”与“五字牌”之伪

“论“贴神字”,与“五字牌”之伪,你等以为天地、日月、菩萨以及先辈之死人,一切该包括于内,而实未详察其字义耳。神者,无方无体,不可知之谓也;天地、日月,有形体者也;君、亲、师,人也,何必书贴牌上,而用香、纸、烛以祀之耶?故以此祀之者,实属异端之甚也。

一、书“天地”于堂不如敬天主

“吾揣世之贴‘天地’二字于堂中者,以为天能运行光照,地能发育万物,而实未知其所以主乎运行发育者谁也?譬如自鸣钟能定时刻,然必先有巧工,使之而然。既知自鸣钟为人所造,即知天地乃天主所造也;既知自鸣钟不能自定时刻,即知天地不能自然运行发育也。既不能自然运行发育,则天地实系无灵也明矣!故人敬天地,而天地不能降之以祥,即人不敬天地,而天地不能降之以殃,断断然矣!惜哉!世人与其书天地牌于堂中,日日礼拜以报覆载之恩,不如存一诚念于心内,念念不忘造天地之主,以报其本更切矣。

二、书“君”于堂不如敬君

“‘天地’二字,已剖明矣。试即敬君之义而论之。君者,抚有天下,作民父母,操威福之权,吾人安得不敬之?但敬之有其道:居官者,忠心报国,致君泽民,以尽其分;为民者,守其法度,仰若父母,以报其恩,此即敬君之道也。何必贴一君字,纸一帙、香三炷,向彼烧之?奚为也?若谓必贴‘君’字,方称为敬。彼今之违条犯法者,不乏其人。岂因贴有‘君’字,即以之为忠,而谓为无罪之人乎?故吾人所以不贴‘君’字者,此也。

三、书“亲”于堂不如尽孝道

1、天主教也孝亲

“‘君’字既明,再即‘亲’字而论之。亲也者,乃肉身之本,所当竭力以事也。吾侪恭奉天主正教,於灵魂之父母尚知寻而事之,岂於肉身之亲,反轻而忽之哉?

2、事亲不在虚文

“但事亲有道,原不在虚文。孟子曰:‘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礼记》云:‘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并未教人徒写一‘亲’字於堂中,以为事亲之说也。今之人,因其家贴有‘亲’字,遂自称为孝子。譬如亲在之日,恒以邪淫、奸盗、浪费戒子,而子竟抗心背逆,固执不顺。如此之人,虽时时燃烛,刻刻烧香,而遂谓为孝乎?

3、天主教事亲之理

“天主正教所讲事亲之礼,皆合正理,略提些须:儿女该当孝敬父母,听他的正命,尽心尽力奉事他,看顾父母肉身、灵魂要紧的事,此事亲之要道也。若其既死,不独衣之、殓之、葬之,更必为之祈祷天主,欲其早享永安。卒世犹遵其正令,效其善德,如其尚存一样,此事死之良规也。故吾辈以孝道铭刻於心,不以‘亲’字贴於堂中者,此也。

四、书“师”于堂不如效其善行

“‘亲’字说明,又即‘师’字而论之。师也者,教我以礼、义。除君、亲之外,为我所宜事也。但师之教弟,必以真道传之;而弟之敬师,亦不应以虚文事之。《礼记》云:‘师逝就养无方,心丧三年。’可见重师之礼,不在燃烛、贴‘师’字虚文也。如谓必贴‘师’字为要,惟问蓬蒙学射,陈相见许行,并今之师徒、雀角者,岂因其家贴有‘师’字,遂可诿之无罪耶?可见事师之实礼,固在顺其正命,效其善行,学其真道,牢记於心,时刻不忘其德,尽力以报其恩,即供尊师之真礼也。何必徒用此虚文哉?故吾人不贴‘师’字者,此也。

五、五字牌非属正道

“总而言之,天地者,受造之物也;君、亲、师,受造之人也。天地既属受造之物,即不可以神敬之。君、亲、师亦属受造之人,人即宜以人道事之,何得妄祀之为神也?况五字牌,原自无为教而兴,胡堪用乎?”

第三十节  论风水

一、俗人看风水之意

“二、论风水之事。风者何?曰:东西南北之风也。水者何?曰:江、河、海、涧、井、泉之水也。你等或造屋,或葬地,先必请地理先生来看风水,定方向,然後才敢起工。若不然,就怕家里遭灾害,或怕後代不兴旺。

二、奉教人看风水之意

“这是你等通行、通信之事,我等奉教人皆不为此。凡造房屋,只看地方之高矮,水之远近,风之大小。若地基过低,恐受水浸;若水太远,用水必难设有不测之火灾,难以灭火。若风太大,恐房屋受伤;若过分无风,夏时暑热,恐人生病,此乃房屋之不可不究矣。若论葬坟,只选高阜干燥之地,避风远水之所。地干燥,则棺木不朽;避风,则树木免折;避水,则免浸没、冲崩之害。如是,则免子孙之忧。此乃坟地、风水之正义也。

三、以圣贤经典证风水之妄

“你等不然,听地理者之糊言,妄信吉凶祸福、子孙兴败,由于屋宇之方向、祖坟之龙穴,不诚为异端所惑哉甚矣?世人之好怪也,不查其本,不究其理,不斥其妄,惟怪异是信,此均未考之於书耳。《论语》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未曰‘在地’。书经曰:‘天道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未曰‘地道不常,风水降祥、降殃。’又孟子曰:‘上古之时,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今日之人皆古人之子孙,当日抛亲尸于沟壑之人,岂有心择龙穴而拣方向乎?若地理果有报应,则古人当死绝而无遗种矣,为何今世之人更多于古时之人?

四、堪舆师少有富贵

“又尝见堪舆之师,少有富贵终身。既知有龙穴之地,何不择之而葬其祖宗?使己得享福富贵,终身荣及子孙。岂不乐乎?为何有智为人谋,无智为己谋耶?故世俗尝曰:‘堪舆先生惯说空,指南指北指西东。世间果有王侯地,何不先谋葬乃翁?’此虽俗语,实系至言。再者,考之堪舆之术,起于晋朝郭璞之手。且郭璞死于非命,偶被墙倒而压死。嗟嗟!既能为他人谋利,何不能为己避凶矣?又有杨筠松作《撼龙经》,曾文迪作《青囊序》。然此二人,皆未昌大。岂能作术为人,而不为己耶?

五、以古今世事证风水之妄

“又考之夏、商、周三代之时,未尝有此堪舆之术,当时亦有富贵卿相,贫贱寿夭。今时之人,亦不过如此。再者,若祖宗葬于福地,其子孙皆尽贤,为何有贤、有不肖者?为何有寿、有夭不齐者?为何又有贫、有富不等者?由此可知堪舆之谬,不待智者辟之,即稍有明悟之人,亦知其荒唐不经矣。”

第三十一节  论择日

一、以世事证择日之妄

“三、论择日之妄。只看武王以甲子日兴,纣王以甲子日亡。二王同日交战,有胜有败。兵事如此,别事亦然。譬如同日张场,同日婚娶,查其效验,多有不同。又一日之间,普世之人,有生者无数,死者无数。生时既同,而死期必同。何以世竟有同时生,而不同时死者?

二、祸福与日子无干

“由此可知,日子时候,并无吉凶之别。惟我等行善,可称谓吉日;行恶就谓凶日。故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也,与日子何干乎?”

第三十二节  论算命

一、算命的由来

1、黄帝以天干地支记年月

“四、论算命之妄。查之鉴史,有轩辕黄帝,命大挠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字,为十二支;又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为十天干,合成六十花甲,以分岁时,以记年月,并无别意。

2、鬼谷子加五行妄测天理

“后至战国之时,有鬼谷子加添金、木、水、火、土五字,妄谈相生相克,推测人道天理,以哄愚民。

二、以世事证算命之妄

“何不想一时之间,生育无数,贫贱寿夭,多有不同。又见生帝王卿相之时,亦有多人同生,焉能俱为帝王卿相乎?又见双胎之儿,同时而生,然后亦有贫富寿夭不齐者,何哉?算命先生全把‘八字’作题目,推来覆去,就妄议定人终身之事。然尝见多有‘八字’相同,而终身有异者何也?

三、以《中庸》证算命之妄

“如《中庸》曰:‘居易以俟命’,未说‘居易以算命’;又说‘生死富贵在天’,未说‘在八字’。当知生死、富贵、寿夭皆天主安排之,我等人类焉能推测天主之意乎?

四、请瞎子算命荒唐可笑

“尝见算命者,多是瞎子。有眼之人,今日尚不知明日之事。无眼之人,不能见天地万物,岂能知你终身之事乎?再者,有眼之人,行路必不求瞎子指引路程;否则,为狂人也。所以你等请人算命,不独白费银钱,且惹明人、君子耻笑耳。”

第三十三节  论相面

一、相面不足以知命运

“五、论相面之妄。人之筋骨、皮毛、四肢、百体、五脏、六腑,自天子以至庶人,绝无异然。有分别者,不过大小、高矮、胖瘦、黑白而已。且有先瘦而后胖者,先胖而后瘦者。又有美貌之人,偶得疾病疮痕,而变为貌丑者。又有饮食起居,水土劳逸,能变人之像貌。穷者日夜暴露,富者食旨居安,自然气像不同。如此观像,焉能知其后来富贵贫贱,与有子无子乎?亦有先穷而后富者、先富而后穷者,岂像貌先后有不同乎?

二、面貌相而善凶不同

“又有相貌相似,而效验不同者。独不观古之人乎?舜王有重瞳,而项羽亦有重瞳,为何一仁、一暴?阳虎貌似孔子,为何一奸、一贤?即此可见,相面不可以定人也。

三、相面可知性情、病情

“若论人之聪敏愚蠢、性情刚柔,我等观其外貌、查其举止行为、言语动静,略可识得几分。如医者看病人之外形,亦可知其病之轻重而已。

四、相面不足以知其吉凶

“若术士观人之长短、宽窄;眉毛、耳发之高低,就审其终身之吉凶、祸福,此不独为无稽之谈,亦且僭越上主之权衡,罪莫大焉!”

第三十四节  论占卦、求签、测字

一、卦签、测字是瞎蒙误撞

“六、论占卦、求签、测字之谬。占卦、求签、测字,与拈阄、掷骰无异。应者少,不应者多。尝见占吉而得凶,卜凶而得吉。何哉?偶然有应者,就说卦签、测字有灵;不应者,就置而不言。何不想占卦百次,必有几次有应。比如一人,未曾习武。若执弓射箭,从早至晚,必有几次中鹄。非其武艺精熟,不过是撞着而已。

二、以圣贤之语证占卦无用

“术士尝说:‘周公卜世三十,卜年八百。’用此一言以证卜卦有灵。

1、召公之语

“何不观《书经·召诰》:借夏商二代,以戒成王曰:‘惟此历年,我不敢知。’是同朝之召公,即不以周公之卜为据。

2、孟子之语

“又周朝七百年时,孟子曰:‘数则过矣。’岂孟子不知周公之卜耶?

3、詹伊之主

“又何不看古文,詹伊答屈原求卜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筮不能知此事。’从此看来,可知古人早已识占卜之无用矣。

三、以商人损益证测字无用

“又屡见贸易之人,以测字定损益。多有测吉而折本,测凶而增利。何哉?若测字皆灵,就该天下贸易者,只有增利,无有折本。为何增利者少,折本者多?

四、测字者自欺欺人

“又测字之术士,多是穷汉。岂能为他人谋利,不能为己谋财耶?有时我等与术士反覆辩论此事,彼至理屈辞穷之时,乃曰:‘吾亦知此术欺世骗人,实不可为。但奈家寒身贫,藉此以度生命而已。’从此而论,凡信占卦、求签、测字之术者,不独枉费银钱,亦且自欺自哄也。”

第三十五节  论神祇菩萨

客曰:“天主正教,理当信服。但我等中国所敬的神祇菩萨,皆是前朝帝王所封,名色狠多,几手屈指难尽,内中岂无一二真神么?你等一概弃之不敬,何故?”

曰:“世俗所敬的鬼神,千奇万怪,名目最多;各方各神,何能言尽。总而论之,不过两种:一指生成之物为神,一指死过之人为神。

一、敬天地日月星辰为主之妄

“敬生成之物为神者,莫过於敬天地、日月、星辰。他等竟不知天地、日月、星辰之来历,妄称为神。

1、天地、日月、星辰为天主所造

“当知天地未有,有一主宰,乃万民之大父母。未造人之时,先造天地为覆载人,造万物为养育人,造日月星辰为光照人。

2、敬拜日月星辰如恭敬房屋器皿

“如父母预备房屋、产业、衣食、灯光,为保养儿女一样。假如子女弃了父母不孝敬,只恭敬房屋器皿,其理以为何如?

3、当敬拜造天地之天主

“我等奉教之人不然,明知有一至尊无对之天主,每日施所造万物之恩惠与人,吾人理当敬之、谢之。

二、敬死过之人为主也当辨明

“至若世人以死过之人为主者,莫过於敬佛老、玉皇、观音、梓潼、真武、天妃、城隍、萧公、晏公、关羽、许真君、赵玄坛、社稷并阎王等,大约此乃通国所敬之神道。另有各省、各府所敬者,不知几何,难以数尽。我今将这通行者,逐条辩明,便知真假。当弃、当敬,自然明矣。”

第三十六节  论帝王无封神之权

一、帝王不能封神

“先当讲明帝王无封神之权,然後论各神之来历。帝王虽尊、虽大,亦是我等同类之人,有生、有死;只有封生人为官之权,未有封死人为神之能。

二、帝王不能掌管风雨

“何以见帝王不能封神?只看久旱、久雨之时,帝王尚无法可治。既不能掌管风雨,反能封死人掌管天地万物,有是理乎?

三、以改朝换代证帝王无封神之权

“倘帝王有封神之权,必先封自家祖宗为一至尊、至大之神,保佑子孙万代天下,岂不美乎?为何自夏至今,换过二十余朝。所以封神之事,不但明人知之为假,即稍有明悟之人,亦不肯信。”

第三十七节  论佛

一、佛之身世生死

“惜哉!敬佛之人也。不查其根,不究其末,同流合污,妄称他为西方圣人。然考其佛书《普曜经》不过印度天竺国之一太子,姓释迦,号牟尼。父净梵王,母摩耶氏夫人。生于周昭王甲寅年四月初八日。生时剖母右肋而出,自幼浪荡,一世骄狂。于周穆王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身染毒疮而死。

二、佛非天地之主

“我今不言他生时古怪,只说他是有生有死之人,焉能称得天地万物之主宰乎?既生在周朝之时,然周朝以前,未曾有佛,谁人掌管天地万物?又自己身染恶疮而死,岂能掌管他人之生死乎?若这样的人能为天地之主,然世人莫不有死,死後皆可为天地之主矣。

三、圣贤辟佛非佛

“考之《纲鉴》于汉明帝之时,佛毒始流入中国。惜乎!当时君臣昏昧,无人提醒阻滞。惟有唐宪宗时,贤臣韩文公上谏《迎佛骨表》,祈宪宗将佛骨、佛经付于水火,永绝祸根。岂料忠言逆耳,不惟谏表不行,且受被贬潮阳。又有中宗之时,贤相狄仁杰,巡抚下河南,奏毁吴楚淫祠一千七百余座。又宋朝淳佑时,有忠臣胡颖,为广东经略使,毁佛像,杀妖蛇,杖僧人,使还俗。凡见淫祠,尽皆毁之。又宋神宗之时,河南程夫子尝言:‘佛老之害,甚於杨墨’。嗟哉!

四、事佛拜佛无益

“自此以後,少有辟佛之贤人。不独愚民受其哄骗,读书之人亦且被其欺诳。或费银钱建立寺庙,或施田产养其僧人。不审真假,不分邪正,希图福佑,妄想西天。何不思事佛最虚心者,莫过于梁武帝,日持斋素,亲身为佛家之奴,装香洒扫,後被将军侯景逼于台城,忍气受饥而亡。佛若有灵,为何不救?今人见之而不醒悟。惜哉!哀哉!”

第三十八节  论轮回托生

一、轮回托生不近情理

1、世上恶人多而善者少

“再者,佛氏所传之轮回托生,大不近情理。彼云:‘人死能变为禽兽,禽兽死能变为人。’又云:‘善人死後变为人。’恐百年之後,人类将绝,普世将尽为禽兽矣。若果恶人死後变为兽,然世上之人,善者少,恶者多。

2、有轮回则不可婚配

“若云轮回是真,世人皆不可婚配,恐是自家祖母转生。若娶祖母为妻,岂不是大坏人伦麽?

3、以使牛、骑马证轮回不可信

“若云轮回是真,耕田不可使牛,行路不可骑马,恐是自家先祖托生。

二、轮回托生的荒谬

1、放生戒杀不合理法

“佛氏又教人放生戒杀,毒蛇不可打,虎狼不可伤。恶人犯律,尚受五刑;恶兽伤人,反蒙纵放。如是颠倒,岂理之所在乎?

2、世人食肉将永劫不复

“又说:‘今世食肉四两,来生还肉半斤。’然普世之人,食肉者千万,不食肉者一二。况自生至死,食肉不知几何。若云‘四两还半斤’,恐转劫千百世,亦还不清楚矣。

3、古帝古贤尽变为禽兽

“考查《纲鉴》,自古贤圣,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莫不食肉。若据佛氏之言,古帝、古贤尽变为禽兽,以还食肉之债矣。甚矣!今人之昏迷,被佛氏蛊惑而不知,反信托生为真事,良可惜矣!

三、天竺并非乐土

“再者,佛氏所言之西天,就是天竺国。相离中国不远,与暹相隔小海。彼国国小地窄,人民蠢蛮,不通诗书,不知礼义。今有不知者,竟称为西方乐土,实系可笑!”

第三十九节  论老君或老聃

一、老子其人

“考查《纲鉴》,老君生于周末春秋之时,职为史官。後因年老,称为老子。昔孔子于周敬王之时,周流天下,问礼于老聃。

二、老子迷信的由来

“後有好事者,作《老君传》,妄言他生于殷朝武丁之时,怀在母胎八十二年,破母右肋而出,发须皆白,故号为老子。称他为元始上帝、元始天尊、天宝丈人。至唐高宗时,加号曰‘玄元皇帝’又至真宗时,加号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惜哉!昏君愚民,不查其根,不攻其妄,明知他生在天地之後,反称为造天地之主宰而敬之。

三、韩文公斥其邪说

“惟有韩文公知其妄诞,斥其邪说,比他为坐井观天,以喻老子见识窄小,道理不正。又要焚其书,毁其居,用先王之道以教之。今日读古文者,何不悟之?”

第四十节  论玉皇

一、玉皇其人

“考查《宋史》,玉皇生于汉末之时,姓张名仪,真定府行唐县人。自幼习老君之教,隐于武当山,采药炼丹,医治病人。

二、玉皇迷信的由来

“至宋徽宗时,有术士林灵素,亦习老君之教,诳言欺君。徽宗被其迷惑,封仪为玉皇上帝,望其保佑国祚绵长。

三、以徽宗被掳证玉皇之妄

“然封仪之後不久,徽宗父子妻妾,尽被金人掳去,受辱难言,死于五国城。噫!自古虔心敬玉皇者,莫过于徽宗。然丧国亡身之时,而玉皇不知救。哀哉!今日敬玉皇者,何不鉴之、戒之?”

第四十一节  论观音

一、并无观音其人

“考查《纲鉴》并无此人,亦无此名。不过是多事之人,逞口雄谈,弄假作真,贻害後人。

二、观音的传说

“按观音之传,观音是妙庄王之女,名妙善。修行白雀寺,与富家子弟私通。父王闻知,举火焚寺,内中尼僧尽被烧死,惟观音手执柳枝坐於火中,安然无恙,故称观音为神道,能救苦救难。

三、行邪之女为神之荒唐

“如是行邪不正之女,能为神道,则我中国不正之女,屈指难尽,俱可为神道矣。实是伤风败俗之事,荒唐不经之辞,只能哄骗愚人,难得骗君子。

四、观音迷信错愚不堪

“再者,不止一个观音:有送子观音、白衣观音、鱼蓝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如是千奇万怪,妄称为神而敬之,惛愚甚矣!”

第四十二节  论梓潼

一、梓潼其人

“梓潼姓陈,名子春,乃宋朝一壮元。于元朝仁宗三年,封为文昌帝君,表其才学最高。

二、梓潼迷信的由来

“不忆後来读书之人,忘贪功名,称他为神,能主科名,立祠奉祀,望其保佑,能入学中举。

三、梓潼迷信之妄

1、梓潼之前无人掌科名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查其根,不究其本。何不想宋朝以前,未有子春,亦有考取功名,不知是谁人掌管科名?

2、举才选德与梓潼无干

“再者,考试官只查人文章高低,并不问人敬梓潼不敬。又比方,你不读书不精学文,独敬文昌,可能入学中举么?既无学文者,不能得功名。能得功名者,必定有才学之人,与梓潼何干乎?总而言之,自古以来,只闻朝廷举才选德,未闻拣敬文昌之人矣。”

第四十三节  论真武

一、真武其人之死

“真武,乃湖广湘阳县人,姓刘名仪,乳名长生。自幼隐于武当山太和庵。一日早辰出外,时天大雾,难分险阻,失足踏空,坠于深崖,散发破腹而死。

二、真武迷信由来

“其门弟诳言:“师传升天”。诱骗愚民。愚民易惑难晓,一传十,十传百。至後明朝永乐,封为镇天真武大将军,望其保佑万代天下。

三、以崇祯之死证真武之妄

“然崇祯乃永乐之後,遭李闯之难,缢死煤山,真武不知救护。可见敬之无益也。总之,凡不认天地万物真主之人,容易受人哄惑,终身难悟,良可惜也!”

第四十四节  论天妃或天后

一、天妃其人其事

“天妃,乃福建兴化府蒲田县林氏之女。家道贫寒,父兄渔业。女年十七八,在家纺织。一日风暴大作,女梦寐颠狂时,母在旁喊醒。女曰:“我梦在海中救我兄弟,口衔兄,手持弟。因你喊我,开口答应,故失兄而亡。”

二、天妃迷信的由来

“于是邻里讹传此女得道,有救风暴水灾之能。迨至宋朝之时,封为灵应夫人。又明朝永乐,封号天妃。故福建出门贸易之人,或建会馆,或修庙宇,皆供天妃之像,望其保佑水道平安。

三、生死不在天后

“然年年覆舟失命者不知几何,为何天妃不救?只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未闻在敬天后也。”

第四十五节  论城隍

一、城隍非人名

“‘城隍’二字,解说城外之濠沟也,俗云护城河。又有水曰沟,无水曰隍,非人名也。

二、城隍迷信的由来

“晋朝司马炎,见官府事君不忠,治民不仁,遂将汉高祖之忠臣灌婴之像画于牌上,立于赞德厅,使百官见之而法其行为。不忆後人讹传,称他为守臣之神,改为城隍。为此,各府州县皆建有城隍庙。官府每月初一、十五,进香拜之,望其保佑国泰民安。

三、迷信城隍可笑可悯

“噫!何不想他在世,不能免死;既死,焉能保人?我中国人,实系如醉如梦,不明生死,不究本末,良可悯也!只要一人传说,众人随之,又可笑也!”

第四十六节  论萧公

一、萧公其人其事

“萧公乃宋朝临江府洋州人,号伯轩。後称为萧公、老官。驾船小心,往来江湖未遭危险。生意顺,遂家渐富厚。终身无子,抚外甥袁姓为嗣,年至十二岁而亡。

二、萧公迷信由来

“後家族与袁氏争夺家业,中人议断,两不能得,将屋改为萧公祠,将产业改为萧公祭祀之费。这样安排,不过是为免两家之事。不意後人妄称萧公为神道,能救风浪之险。故今江河行船贸易者,皆敬萧公。

三、萧公迷信辟妄

“何不思:日日敬萧公者多,年年覆船,失命者不可胜数。又何不思:宋朝以前,未有萧公,当时驾船之人,不知求何神保护?如是无稽之谈,不必多言。”

第四十七节  论晏公

一、晏公其人其事

“晏公,亦是江西临江府人,名戊子,乃宋朝一进士。奉差出海往来,未遭危险,因此有功,封为侯爵。至仁宗时,削职为民,在途染疾而终。

二、晏公迷信由来

“後人思其在世为人忠厚,又走海无险,妄称为神,能保水道之难。故多有无知之舟户,一概妄祀。

三、晏公迷信辟妄

“何不想,今世行船之人,凡遇险滩急流,皆请本地识水之人把柁引头,并不靠晏公之神能。今敬晏公者,何不悟也?”

第四十八节  论关羽

一、关羽其人其事

“关羽,本姓施,名寿昌,山西蒲州解梁人也。後改姓关,名羽,字云长。乃後汉昭烈皇帝结义之弟兄,只可称为後汉之忠臣,不可称为护国之神。盖孔明当日托彼保护荆州,彼乃骄大自满,以致失地丧命。

二、拜关羽无益

“生不能安定後汉之天下,又不能保全自己,死后焉能保他人耶?

三、关羽不会受人之祀

“且看当日曹操待伊何等厚恩:赐爵封侯,黄金美女,三日大宴,五日小宴,彼尚不贪不受。今日祀关羽者,不过三牲、香纸、蜡烛而已。此些微等物,岂能移其心志而享受乎?奈人不悟,自甘欺迷。岂不哀哉?

四、祀关羽可哀可叹

“何不观三皇、五帝之世,只祀上天惟一真主。今世之人,尽皆背弃上天真主而祀奉关羽,同流合污,不别清浊。实可哀也。”

第四十九节  论许真君

一、许逊其人

“真君姓许,名逊,号敬之,系江西南昌府人,离城三十余里,地名生米。後汉三国时之人,为人忠厚,授旌阳县令,治民仁爱。本习老君之教,施药炼丹。死後葬于许家庄。

二、许逊的迷信传说

1、许逊禁锁孽龙

“後遇江西大遭水灾,冲倒民房。有好事者,乘机糊言,妄谓孽龙作害,若非许逊神力擒着孽龙,江西尽变为湖矣。盖许逊之家门前,原有一深潭,注水不乾,旁有一根铁色树。好事者妄言此树、此潭为禁锁孽龙而设。又妄言孽龙原是一秀才在江边洗澡,拾一宝珠,衔在口中,误吞下喉,立时浑身生鳞甲,变成孽龙。

2、许逊与孽龙打赌

“又说孽龙同许逊赌赛曰:吾今夜不到鸡鸣,要开一百条河道。”果然开至九十九条,许逊假作鸡鸣,为此孽龙未开足一百条河道。

3、许逊全家白日飞升

“又说许逊一家大小,男妇老幼,鸡犬猫鼠并房屋,一齐白日升天。惜哉!传此诳诞者,实是魔鬼之徒,坑害多人。然信此无根之言者,真是无知之小人,自误自欺。

三、以《纲鉴》证许逊传说之虚妄

“况历代《纲鉴》国家大小事迹,俱著载清楚。然许逊全家白日升天之事,孽龙一夜开九十九河道,俱非小事,为何不载于鉴史,使後人真心实信呢?

四、许真君祭祀由来

“嗟乎!愚人之所以被惑者,皆因宋朝徽宗好习老君道教,凡敬奉者,多加封号,致误後人。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又赐一匾额曰:‘主隆万寿’。故今称其庙曰:‘万寿宫’。江西贸易之人,各处建立会馆,供奉许逊,称其为江西福神。又每年八月,男女成群,俱来生米朝谒许逊之像,望其保佑平安。

五、以徽宗丧国证祀真君之妄

“何不想宋朝徽宗,封道教多人为神,然彼丧国遭乱之时,竟无一神来救。即此而论,许逊既不能救其恩人,何能拯救他人乎?今日祀许逊者,何不自误也。”

第五十节  论财神

一、考证封财神之妄

“据《封神传》,财神乃姜子牙所封。财神姓赵,名玄坛,字公明,秦时之人。考查《纲鉴》子牙乃姜太公,为文王军师,并无封神之事。又秦朝在子牙之後,相离八百余年,何得谓子牙所封?可知《封神传》乃好事者所作,假借子牙之名,贻哄後人。

二、祀财神是贪财迷心

“又财神不止一个,有祀和合者,有祀进宝郎君,有祀招财童子者,亦有恭敬牙祭仙官、聚宝财神者。总因贪财迷心,不审真假;谄媚鬼神,希图厚利。

三、祀财神无益

“何不想,各店各铺皆祀财神,即应均蒙福荫,而其中何竟有得利折本之不一者?即此可知:人之富贵在天,实非财神之所司矣。固执之辈,必以财神为祀者,奚益哉?”

第五十一节  论社稷

一、后稷其人其事

“今人祀社稷,岂不知社稷之来历哉?社稷乃黄帝之孙,文王十代之祖,名契。生有才干,善种五谷。在尧舜之时,为农师之官,教民稼穑,故名曰:‘后稷’。万民因此得衣食之资,无饥寒之患。论其教民稼穑,本有恩惠于後人。

二、后稷无权掌管祸福

“然不过生时之功劳已耳,至若天时之水旱,年岁之丰凶,世人之祸福,岂社稷所能掌管乎?

三、当祀天主而非后稷

“夫能掌管者,天之主宰也。何世之欲求福避祸者,竟不祀天之主宰,而反祀先代已死之后稷,不诚谬乎?况孔子曰:‘郊社之礼,所以祀上帝’。未曰:祀后稷。今祀后稷者,皆反孔子之言也。”

第五十二节  论阎王

一、天主造地狱以罚恶

“天主造天堂以赏善人之功,造地狱以罚恶人之罪。罪有大小,罚有轻重,总在天主掌管,世人不能夺其权柄。

二、佛道讲阎王掌管地狱

“今佛氏、老氏所讲的地狱有十八重,阎王有十位,姓曹、麻、于、薛、昌、萧、包、寇、韩等,每位管一重;另有八重,又不知是谁人掌管。如是妄言,只哄得愚人,岂能欺得君子。

三、阎王不能管世人生死

“伊等既有姓氏,必生在天地之後。在世有善有恶,死後皆受天主之赏罚。若在天堂,也不能下来管地狱;若在地狱,他等自身皆是受罚之人,焉能管世上人之生死?

四、地狱阎王包公的来历

“比如姓包者,乃宋仁宗时,曾做河南开封府官,为官正直,不畏尊荣,能罚奸雄、正王法,当用铁石心肠。犯法者,虽是皇亲国戚,不容宽恕,必照律而辨。如此,当时众人称为铁面包公、阎罗包老。故包公死後,好事者称他为地狱阎王。

五、包公不能掌管生死

“何不思宋朝之先,无有包公,是谁掌管地狱之权?又说阎王掌管世人之生死。然包公之生死,请问是谁掌管乎?况孔子只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未说在阎王。今信阎王者,请熟思之。”

第五十三节  论神仙

一、有生有死一定之理

客曰:“世传有长生不老之神仙,不知真否?”

曰:“自古皆有死。有生即有死,斯一定之理也。惟有贪生怕死之徒,妄求长生不老之神方,妄信老氏道家之人,习邪术,坐工运气,修药炼丹之法,然亦终不免死。

二、以秦皇汉武证长生之妄

“细查鉴史,秦始皇、汉武帝,千方百计求长生不老之术,全无效验。

三、八仙非长生不老之神仙

“惜哉!好事之人,捏造仙家传,以富、贵、贫、贱、老、幼、男、女八个个字装做八人之名,谓之八仙,欺哄世间愚夫愚妇。良可悲也!又有人说是: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蓝采和、铁拐李、韩相子、麻仙姑等八人,共为八仙。然查书籍所载,此八人行实,生於唐朝之时,有生有死,何得谓神仙耶?哀哉!人之本性,爱生恶死,误信此讹传耳,岂有真八仙哉?”

第五十四节  论张天师

客曰:“天师之符法,能辟邪魔,你奉教人不用,何故?”

一、天师的由来

曰:“当知天师之来历行为。若人知之,必定不信。

1、张道陵为天师之祖

“考查鉴史,天师之祖,乃张道陵,以张良为八世之祖,习老君之教,炼丹书符,建醮祷神,驱魔捉鬼,当时少人信服。

2、唐明皇封张虚靖为天师

“至唐朝明皇帝时,有张虚靖,以妖术哄明皇能得寿之法。明皇被其迷惑,封为天师。然明皇亦不过七八十岁而死,何曾有长寿之效?

3、宋徽宗赐张乾耀为天师

“又至宋朝时,有张乾耀,巧言媚上,徽宗赐其世袭。为此,後世代代称为天师。

二、尊天师者并无福报

“历代皆尊之为师,未闻有福利之报,反得奇怪之祸。天师自夸有灵,然徽宗丧国之日,天师为何不以符法而救之?

三、天师驱魔是以魔驱魔

“天师驱魔鬼之事,史闻其名,未见其实,今竟有受惑者,大约均是乡内愚民,难分真假,妄传天师有驱魔之能,岂理之可信乎?设或有之,亦不过借大魔之力而驱小魔耳。当知邪魔之中,有发命者,有受命者。上下相合,千方百计害人,故往往借天师之邪法,显驱魔之效,使人信服天师,背弃天主,以受永罚。

四、唯天主有驱魔之能

哀哉!凡真能驱魔者,必是倚天主之能。若不倚天主之能,人断无驱魔的能力。天师既不信天主,焉能得驱魔鬼之真能乎?不过惑世诬民而已。”

第五十五节  论长斋或密密教

客曰:“今人多有终身不食荤辛并禽兽之肉,为图来生之报。你奉教人亦守斋期,不知意思相同否?”

一、天主教守斋为事奉上帝

曰:“我等奉教人守斋之意,与吃长斋者之意大不相同。我等守斋,原为克苦肉身,清心寡欲,以为诚心奉事天主。如孟子曰:‘虽有恶人,斋戒沐浴,亦可以事上帝。’此乃守斋之正意。

二、密密教守斋望来世富贵

“今日吃长斋者,不是别的,就是好事者另立一门户,称为密密教,後改谓无为教,又改谓大乘教。念佛经戒杀牲,讲轮回。望来生富贵功名。教中善题诗句者,就谓他的道能传教授徒。

三、密密教的来历

“查其来历,乃广东乐昌县宏忍大师起首。後有涿州范阳卢慧宁亲到乐昌从宏忍为师。一日忍令众题诗,一徒曰:‘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打扫,莫待惹尘埃。’慧能藉口占成,略改数字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待惹尘埃?’如是,宏忍谓慧宁得道矣,令其各方传教。私授衣钵为凭据,令其逃往别处,以免他徒知之,必有争夺。传教者称之曰‘老官’。

四、密密教的规矩

1、密传密语

“教中规矩,凡要进教者,必先献礼物,以为入门拜师之贽。有几句密语,父不得传子,夫不得传妻,必须老官亲口传之:一身心向念弥陀,不要流落下界多。专心念佛归家路,畨身跳出生死窝。凡在教者,皆知此语。

2、入门献礼

“又分十一部职。礼物多者,居高职;礼物少者,居卑职。若子献礼更多,则居父上;若妻献礼更多,则在夫前。如此奸贪,难以枚举。

3、戒杀念佛

“论其意思,不过两条:第一,不敢杀牲。就是怕今生吃肉四两,来世要还肉半斤。第二,常念佛经。望死後往西方乐土,又为来生富贵功名。老官用此避害图利之妄诞,不独欺哄愚夫愚妇,且多有读书之人,亦入其罗网矣。哀哉!哀哉!”

第五十六节  论斋肉不斋蛋,又不禁水族等物

客曰:“奉教之人守斋独不食禽兽之肉。然不禁食水族、猪膏鸡蛋等物,此是何故?”

一、斋以清心寡欲为要

“夫斋之为言斋也,故守斋原以清心寡欲为要,并不在食肉与不食肉之说也。

二、戒禽兽肉以克私欲

“吾人所以不食者,因禽兽肉味浓厚,能助人气血壮旺。身强壮,则私欲必重;私欲重,不足以云斋也。故欲克制私欲者,必当戒禽兽肉。

三、水族因助血气有限而可食

“然吾教所以不禁水族等物者,因水族等物之味薄,虽能养人,助人气血有限,故不禁。且吾教中规矩法度,有时可免。

四、斋日不大宴嘉殽即可

“至论正经斋规,原本禁食猪膏、鸡蛋等物。然所以禁肉而不禁油者,不过于是日不敢大宴嘉殽之说,故准教中人食之。若概禁之,即与释道同入于吃斋把素之谬,且非斋之正意也,故不禁。”

第五十七节  论何故圣教不许娶妾

客曰:“天主十诫第四端,令人孝敬父母,乃理之当然。惟第六端,禁人娶妾,无乃太过乎?若无子者不能娶妾,将不绝其後乎?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後为大。’所以无子者,不娶妾生子,难逃不孝之罪。”

一、一夫一妇是天主定命

曰:“一夫一妇,乃天主之定命。只看天主造人之初,独造一男一女配为夫妇。传生人类;未造一男二女、一女二男。所以一夫一妻为上主之定命,人不得随意而改之。

二、不可因孝道而娶妾

“若论孝道之说,男女均平。妻无子,夫能另娶一妾,生子以全孝道。若夫无子,妻可另谋别夫生子,以全孝道。可乎?不可乎?夫一女不得配二男,则一男亦不得配二女明矣。

三、天主掌管生子之权

“再者,有子无子,皆天主之命,人不可强求。

四、孟子之言正解

“若‘不孝有三,无後为大。’孟氏所言,不过为舜王推辞之意。盖舜娶尧王之女,先未告明父母而娶之。

五、无后非不孝

“然孟子亦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并未言及无後为不孝也。

六、圣贤伯夷叔齐皆无后

“考古书内有云:‘伯夷叔齐,二人皆无後嗣。’孔子称之为圣贤,尔将何以解之?

七、妻妾满屋未必得子

“且人之行为,有正有偏。妻为正配,妾为偏房。娶妾生子以全孝道,譬如妾又不生,尔将何以解之?故常富豪之家,妻妾满庭,终身未得子者多矣。而贫穷之人,一夫一妻,子孙反多。你又将何以解之?

八、娶妾之害不可胜言

“况娶妾之害,不可胜言。夫妻必多反目,妻妾必多妒心。或妾生子女,妻竟毒害者有之;或妻不能容妾,杀妾者有之;或妾得宠,毒死妻者有之;或妻妾俱有子女,各自护爱,致子女终身仇恨者有之。以致一家不睦,上下不和。实系刀剑伏于床帏,而不知悟。

九、娶妾是好色淫行

“哀哉!好淫之人,不顾家庭之害,只图本身目前之乐,故借无後为不孝之言,以饰其好色之心。何不想,淫为万恶之首。淫者不孝,孝者不淫。一妇有二夫,必称为娼妓。一夫有二妇,你将何以称之?我是以剖心沥血,切痛以告之云尔。”

第五十八节  论为何教内多女守贞不嫁

客曰:“天主圣教,严禁娶妾。实属正理,无容致。试问奉教之女,多有终身不嫁者,何故?盖天主生人,有男有女,定以婚配之礼,原为传生人类。今终身不嫁,岂不与天主生人之意相反乎?若普地之女齐不出嫁,百年之後人类尽绝矣。”

一、人类不会因守贞而终绝

曰:“你说普世之女皆守贞洁,人类将绝。若论此一端,不必烦你分外劳心。当知守贞非容易之事,若非高志烈性之女,不能克己保身贞洁到死。你虽劝一百女守贞,犹恐难得一女从之。何烦尊驾辗转焦思,怕人类将绝矣。

二、不婚不娶以成贞德

“你要知天地之间,有灵性之物分为三等:上等为使神,中等为人类,下等为禽兽。匹配传生之事,非独人类有之,但禽兽、鱼虫莫不皆然。惟有使神在天,常在天主左右,不婚不娶。所以烈性守贞之人,轻世俗,苦本身,专事天主,不独超过夫妇,且能像似使神。

三、贞德乃大德之徵

“何不想外教之女,受聘未嫁,其夫夭亡,过门守节者,以致终身人人嘉之。皇上旌表竖坊,显扬贞德之美。即此可见,贞德乃大德之徵,实系人所难,故立牌坊,为流芳百世,而使他人法之。所以自古至今,常见贞洁之牌坊,未见夫妇牌坊。从此辩来,谁贵谁贱,黑白分明。

四、天主乐人有贞德

“若说守贞不嫁,相反天主生人之意,尔实未得其旨耳。何也?天主至乐人有夫妇之道,未尝不乐人有贞洁之德。故有此德者,伦类中不过千万中之一二耳,尔何视为易易,而恐人类之绝乎?”

第五十九节  论为何传道之人离家不事父母

客曰:“你等传教先生,劝人上敬天主,下敬父母,其意虽美,然自未尽善者。何也?你等离乡出外,抛异弃双亲,生不能奉养,死不能安葬。如此言行不符,何以教他人乎?盖孔子云:‘父母在不远游。’你等不遵孔子之言,又何以抱道训世?恐怀此疑者,非我一人。若能启开茅塞,不独开我一人之疑;即群疑,亦可释矣。”

一、传道人离家不事父母释疑

曰:“要解此疑,我先略提数端以醒之。

1、孝敬人类之父母

“第一,当知父母有两样。有生我之父母,有造我之父母。故天主为造天下人类之父母。生身父母,既当孝敬。而生养、保存我们之父母,岂不孝敬乎?

2、救世人之灵魂

“既天主为吾人之公父,则天下万民为吾人之弟兄可知矣。如今世人患难将危,有肉身之难,有灵魂之难。肉身之难虽大,不过百年而已。然灵魂的难此时不救,必至於永远无穷。

3、离家救人之喻

“今比方你常在家庭奉事父母,你兄弟往外贸易。若你闻知,兄弟在外偶遭大患,你必暂辞父母往救兄弟。若你闻知而不往救,说你在家服事父母。如此,众人不但不称你为孝,反谓你为不孝之人矣。

4、别父母以救世人

“今我等以天主为大父,以天下为一家,以万民为弟兄。今见众人沉于异端,迷于邪说,埋没良心,背弃真主,或以佛老为宗,或以玉皇为主,生为邪魔之奴,死受地狱永远万苦,何忍坐视而不救乎?况吾父母,已遵圣教,守诫敬主,身後必得天堂真福。我等今暂别父母而援兄弟沉溺,且谁曰不可?

5、禹王亦曾离家救民

“试观上古禹王,治水为救民患,八年之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後人不以为怪,反称为圣王。然当时禹王之世,人心纯朴,无异端邪术,禹王尚且汲汲皇皇,弃家不顾,以救下民之灾。况今日之灾,非昔日之灾可比。何也?人性倾颓,风俗败浇,邪说浸淫。倘禹王在世,不独八年不归,必终身救民而不忍归也。

二、传道人传道之规

“第二,若父母只生一独子,圣教会必不准其修道读书以化人。倘要修道,必先安置父母养老终身之需,或托亲友照顾神形之务,终可矣安心无虑。此正可谓上安下全矣。

三、离家传道胜于在家不孝

“第三,尝见多人,终身不离父母,然不听其正命,不受其善训,竟行凶作歹,无所不为。不为父母乐,反为父母忧,则依依膝下奚益矣。尔等不以彼为责,何反以我为怪乎?且我等虽离父母,远游在外。然游必有方,亦常有音来往,解其忧,慰其望。如是之人,你称为不孝,则世间无一孝子矣。你今不详义理,以孝为逆,以逆为孝,岂非是非之颠倒乎?”

第六十节  论传教士不婚的好处

一、惟道是忧

曰:“主教、司铎之所以不婚者,非异人所能为也。以道德为己任,以世俗为心忧,以人心为自虑。际此世衰道微,异端迭起,而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者,自不忍伦类之沉溺而袖手旁观也。故日昃不遑,恐颓风之莫挽;辛勤是惕,忧败俗之难回。兢兢乎,惟道是忧。何必拘拘乎,室家之是念也。

二、全道失家

“且今之时势,日趋于下,较昔孔子之时,倍难拯救。若必全其家,即难以全其道;若欲全其道,必难以全其家。全其家,不过一家之美;全其道,即为天下之福。有心救世者,宁全家乎?宁全天下乎?此不婚之一说也。

三、绝己正婚之乐以劝人

“再者,既欲正人,必先正己。譬如贪财,人心之易溺也;食色,人性之自然也。欲劝人不取非义之财,必先自绝己应得之财,而後他人可劝;欲禁人不图邪淫之乐,必先绝己正婚之乐,而後他人邪淫之乐可禁。此不婚之二说也。

四、绝女色以祀上帝

“况主教、司铎日祀上主,必宜形神清洁,焉可近女色以污之乎?

五、传道士无绝嗣之忧

“至论宗嗣,伊等均已托侄子、侄孙绳其祖武,己何至灭宗绝嗣乎?”

第六十一节  论不可言奉教为难

客曰:“为救灵魂,理当奉教。吾细考查,奉教实系为难。奈何?”

曰:“尔言奉教为难,难信欤?或诫难守欤?二者皆不可谓难。

一、天主教不难信

“何以不难,道则有根有据,容易信服。

1、心中自觉有天主

“虽有愚人妄说天地无主,不过是强词夺理,以宽己私欲之心已耳。卒至时穷势迫,患难颠连,莫可如何之际,则心内未尝不自觉有天主,而呼号求救。既知有天主,即道之不诬,尔何得以难信为辞乎?

2、人有不灭灵魂

“况吾人一生有肉身,必有灵魂。肉身乃父母所生,灵魂实天主所赋,肉身有死,灵魂不灭。

3、天堂地狱真不妄

“故或升天堂,或下地狱,均莫能逃天主之公义。尔不信有灵魂,尔岂不信有天堂地狱乎?既知有天堂地狱,即知道之非谬,尔又何得谓为难信乎?

二、天主教之诫不难守

“道既不难信,则教必不难奉。可知矣!

1、守诫可得天堂

“至论守诫之难,尔实未知守诫之益耳。请观世人,见微利可得,皆不惜苦。为功名者,日夜攻书,劳心费神,不以为难;粟米者,耕风锄雨,寒暑暴露,不以为苦;为工、为商者,力尽筋疲、跋涉山川,不以为苦。等等情缘,不过为生前之利益,且不辞千辛万苦。我等守诫,上守天主诫命,下遵国家王法。守主诫,死後即得天堂之福;遵王法,生时可免牢狱之祸。此获益无量,守诫甚便,何得谓诫之难守乎?

2、不守诫者之害

“况不守诫命者,其不善一言难尽。

⑴富豪之家一日败亡

“请看世间富豪之家,一日家败人亡。问其故,或为侈费、浪荡、赌博、争讼以致此。

⑵强壮之人身衰力弱

“又有强壮之人,一日身衰力弱,秽病终身。问其故,或为饮食无节、淫欲过度以致此。

⑶美名之人众叛友离

“亦有美名之人,先则乡人尊之,朋友敬之,一日而众人恶之如仇,避之如毒。问其故,或为忤逆、傲慢、奸惰、偷盗,以致此。噫!此皆不守诫者阶之厉也。

3、守诫之人常安常和

“守诫之人,心内常安,家中常和;在内家人爱之,在外乡人敬之,死後众人念之。虽居世身贫家寒,然一心全听天主之命,有天堂永福之望。有苦不觉其苦,有忧不觉其忧。如是反覆辨明,可见守诫之益,非世福可比其万一矣。你何得以守诫之难为推辞乎?”

第六十二节  论外教人虽行善功难得天堂真福

客曰:“外教中亦有许多善人,虽不敬天主,然亦多多好事。如济贫救患、修桥补路、守节终身,亦可谓善。谅此人死後,天主赏之天堂否?”

一、不忠不孝不可得赏

曰:“要得君王之赏,必当尽忠;要得父母之爱,必当尽孝。若不忠不孝,不可望赏,反当惧罚。比方一臣,百行皆善,独不敬其君王,可望君王之赏乎?比如一子,万事皆好,独不认其父母,可得父母之爱乎?

二、不敬天主难得天堂

“所以凡不敬天主者,虽行许多善事,难得天堂之报。何也?天堂乃天主掌管,欲升天堂,非天主,孰能与之?故不敬天主者,焉能望天堂之报乎?”

第六十三节  论奉教不可迟缓

客曰:“既起初辩至於此,确知天主圣教正大光明,无疵可寻,能使愚者明,寐者醒。笃信而行之者,生为圣贤,死得永福。然今时不便奉教,且待等来年可乎?”

一、弃邪归正不可迟缓

曰:“此乃宋人之见识也。弃邪归正,何待来年。即今日聆明,今日改之,既已晚矣,何待来年始可改乎?比如孝敬父母,亦必等到来年乎?尝见此人,日迟一日,年缓一年,迨至罪恶愈深,而愈难改。猝然死期既到,来年之望终不可得。

二、永生大事不可迟缓

“吾人之大事,莫过於身後‘永远’二字,或苦或乐,死时即定,永不能改。又吾人皆不免死,或死于何时、何地、何样,虽时时预防,犹恐不及,你还放心待至来年乎?

三、生命危急不可迟缓

“再者,吾人之生命最薄,实如单丝之系千钧,上悬无极之高,下临不测之渊,又有风雨寒暑时时侵害。呼吸之间,丝线一断,必坠于深渊,永不复出矣,你尚曰‘来年’乎?

四、生死无常不可迟缓

“幼年娶妻生子以防老,夏时种谷以防冬,尚复不可延迟以懈怠。况死之来,又所难定,故时逾顷刻,而普世之死者,不知几何,你尚曰‘待来年’乎?吁!今既醒悟,何不速速回头,以免後悔之不及矣。”

 

圣教理证终

[1] 应为“召”。

本文由汉语基督教研究网[ChineseCS.cc]—汉语基督教文献馆[CCT.ChineseCS.cc]发布。该文章由本站收集、整理、录入!请勿他用,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支持!

继续阅读